回帖:项(Xiàng)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项国。后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姓。项姓望居辽西郡(今河北卢龙县东)。历代名人有项羽,楚国贵族出身,传说力可拔山,气能盖世,他曾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坑杀降兵二十余万人,自封西楚霸王。公元前202年,与刘邦争夺天下,被韩信用兵困于垓下,后突围至乌江,自认无颜见江东父老,遂自刎而死。
祝(Zhù)祝姓有两个来历。一支源出于己姓,周武王封黄帝的己姓后裔在祝国(今山东临沂县东南),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另一支以官职命名,这也是中华姓氏的一个重要来源。古代设有专门负责祭祀时致祝寿文辞和传达神意的官职,叫做祝史。世袭祝史官职的人,其子孙便以祝为姓。祝姓望居太原。祝允明,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书法学怀素、黄庭坚,与唐寅、徐祯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
董(Dǒng)相传黄帝后裔董父被舜帝封于鬷(音zōng)川(今山东定陶北),并赐以董姓,其子孙沿习为姓。另有一支以官职命姓。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在晋为董史,管理晋国典籍史册,他们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称为董氏。董姓望居陇西郡(今甘肃兰州、秦川一带)。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汉武帝采纳了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创了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梁(Liáng)西周时,大夫秦仲率兵征讨西戎,不幸战亡。秦仲的5个儿子请命为父报仇,他们同仇敌忾,最终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周宣王论功行赏,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立国为君,为梁康伯。后梁国为秦国所灭,其后代便以梁为姓。梁姓望居安定郡(今甘肃固原)。清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举人出身,曾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晚年任教于清华学校,一生著作宏富,书斋号饮冰室,位于今天津市河北区。
杜(Dù)上古时期,舜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周成王时,唐国因不服王命被灭,成王改封唐国后人于杜(今西安市东杜陵)。宣王执政后,杜国君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因得罪了宣王的宠妃,被宣王屈杀。杜伯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一支以杜为姓。杜姓另一支为北魏时期鲜卑人独孤浑氏改姓。杜姓望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东)。唐朝诗人杜甫,身经安史之乱,一生飘泊流离,晚年入蜀,居成都草堂。他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
阮(Ruǎn)出自偃姓。东夷族首领皋陶的后人在商朝时被封在泾水与渭水之间的阮国(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国人便以阮为姓。阮姓望居陈留郡(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三国时代的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曹操军中任职,擅作檄书,传说他的作品曹操不能增减一字。阮瑀后人阮籍、阮咸,一个擅诗文,一个精音律,同列“竹林七贤”之中。
蓝(Lán)蓝姓现在多写做“兰”,其实“蓝”与“兰”本不一宗。史料记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封邑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称蓝氏。而兰姓则出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名兰,他的一支后人以王父名为姓氏。蓝姓望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明末清初画家蓝瑛,作品早年笔墨秀润,后周游各地,风格一变,下笔苍老坚劲,他擅画山水,笔笔入古,被推为浙派之最。
闵(Mǐn)源于姬姓。鲁庄公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不到两年便被庆父所弑,因年纪尚轻,谥号鲁闵公。古代闵与悯、愍字义相同,都有怜惜之意。鲁闵公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称为闵氏。闵姓望居鲁郡、陇西郡。“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他幼年丧母,受后母虐待,冬天后母所生的两个孩子身穿絮着棉花的棉衣,而他和亲弟弟衣内絮的是芦花。他父亲得知后,要把后母休掉,他劝阻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亲听从了他的劝告,后母因此非常羞愧,从此善待他们兄弟与自己的亲生子一样。
席(Xí)为籍姓所改。春秋时晋国大夫伯黡,掌管晋国的典籍,因官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