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左(Zuǒ)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世袭左史之职的后人便以官职为姓,称左氏。另外,春秋时,齐、宋、卫等国公族中都有左、右公子的称号,左公子的后代便以左字为姓,形成左氏。左姓名人有:西晋文学家左思,出身微寒,不好交游。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一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成语“洛阳纸贵”便出自此处。左丘明,鲁国太史,撰《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石(Shí)春秋时卫国有一贤臣叫石碏.石碏因儿子石厚帮助公子州吁刺杀了卫桓公,篡夺了君权,便设计请陈侯将二人抓捕,送回卫国处死。石碏的大义灭亲之举传为佳话,后世代为卫国大夫。石厚的儿子石骀仲以祖父的字命姓,称石氏。此外,郑国大夫石癸,宋国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也都称石氏。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有军事政治才能,曾大败曾国藩的湘军。
崔(Cuī)春秋时,齐丁公之子季子,把君位让给了兄弟叔乙,自己去了崔邑(今山东章丘),从此称为崔氏。崔氏子孙一直是齐国公卿之一。西汉时崔氏裔孙被封为东莱侯,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山东临清一带)。东汉以后崔氏成为山东望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明末画家崔子忠,擅画人物、仕女,师法南唐周文矩,衣纹多曲屈转折,笔墨清丽,与陈洪绶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
吉(Jí)周宣王时有个大臣叫做尹吉甫,因赫赫军功而闻名,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吉”字为姓,称为吉氏。另外,黄帝裔孙伯儵封于南燕(今河南延津),赐姓为姞,他的支庶子孙去女旁改为吉姓。历代名人有吉中孚,唐朝大诗人。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原为国民党三十军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因反对蒋介石进攻红军,被强令出国,1932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组织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1934年冬在天津国民饭店被国民党特务刺伤被捕,后英勇就义。
钮(Niǔ)《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东晋有钮滔,其后为钮姓。据一些学者考证,钮姓祖籍应是现在的江苏。《百家姓》载钮姓望居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历代名人有钮衍,明朝清官。钮琇,清文学家,著有《觚剩》一书,记述明末清初杂事,幽艳凄动,文体似唐人小说。清代文字学家钮树玉,著有《说文解字校录》、《说文新附字考》。
龚(Gōng)周厉王贪婪暴虐,被国人赶出都城,这就是历史上的“国人暴动”。当时有个王室贵族名叫姬和,因封地被称为共(河南辉县)伯,他受人爱戴,便由他代理朝政,史称“共和行政”,直至厉王的太子长大成人后,共伯归还了政权,又回到封地,他的子孙因国命姓,称共氏。古时“共”、“龚”同音通用,后来传为龚姓。另有一说龚姓为上古共工氏为避仇而在共上加龙而成。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林则徐广东禁烟时,便预见英国可能侵犯,建议加强战备,不与妥协。在哲学上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他的诗文瑰丽奇肆,自成一家。
程(Chéng)程姓出自风姓,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部。颛顼有两个孙子重和黎,西周建立以后,重和黎的后代被封于程,并且建立了程国,后来程国被灭,其子孙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程姓。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叫荀驩,他的采邑是程地,其后世子孙就以“程”作为了姓氏,于是有了程姓的另外一支。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对于我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史称“二程”。隋唐时期的程咬金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至今仍然有民间俗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嵇(Jī)嵇姓出自姒姓。大禹死后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少康即位,封王子为会稽首领,称会稽氏,后会稽氏一族人被迁往谯郡嵇山,于是就改姓嵇,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了。嵇康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也是著名文学家。嵇康的儿子嵇绍在“八王之乱”时,为了保护晋惠王而被杀,鲜血溅到了惠王的身上,典故“嵇侍中血”就是出自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