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芮(Ruì)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姬良夫于芮,后为诸侯国,为伯爵,称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曾作《桑柔》一诗讽谏周厉王不要搜刮民财。春秋时,芮国被晋国所灭,芮伯后裔以国名为姓,称芮氏。宋朝有个知县叫芮及言,为官廉洁,精于政务,他的戒言“少饮酒,饱餐饭,勤出厅,公事办”为天下称赏。
羿(Yì)羿姓为夏朝著名弓箭射手后羿的后代。后羿,原为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善于射箭。夏朝帝王太康贪恋田猎,不问朝政,被后羿逐杀。但后羿夺得王位后仍然以狩猎为乐,不理民事。神话传说尧帝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猛兽长蛇为害,后羿射去九日,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
储(Chǔ)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储为姓,称储氏。又有一说,春秋时有齐国大夫储子,曾与孟子相交,他的子孙也以储为姓。唐朝诗人储光羲,擅长田园诗,笔意细腻,意境优美。清朝学者储欣,博通经史,青年时以善作八股文著名,所编《唐宋十家文选》曾风靡一时。
靳(Jìn)战国时期,楚怀王有一侍臣名尚,深得怀王的夫人郑袖的信赖,官至大夫,后又被封于靳江(今湖南宁乡),也被称作靳尚,靳尚的后代便以靳为姓。另外,十六国时匈奴族也有靳姓。靳姓名人有靳贵,明朝大学士。清朝康熙年间有大臣靳辅,是水利专家。曾因势利导,治理苏北黄河水灾,著有《治河书》。
汲(Jí)源自于姬姓。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公子居住的地方叫汲(今河南汲县),他的后代以汲为姓;另外,齐宣公的子孙中有受封于汲的,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也称汲氏。西汉名臣汲黯,性倨少礼,好黄老之术,为官以清静治民,常直言纳谏,并反对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汲固,南北朝时梁朝的义士。
邴(Bǐng)《通志》载,邴也作丙。邴姓始于春秋时期,有两个源头。一支出于晋国,晋大夫豫的封邑在邴,他的子孙以邴为姓;另一支出于齐国,齐大夫邴的封地也叫邴(今山东省费县东南),他的后代以封邑为姓,也称邴氏,也有去邑成姓,称丙氏。西汉有邴汉、邴丹兄弟,为当时的名士。十六国前赵时有建筑学家邴辅,多才多艺,皇室宫殿由他设计督造。
糜(Mí)糜姓最早始于夏代,是以谷物名称命名的姓氏。黍的一个变种称为“糜子”,当时专门种植豆黍之类农作物的人,有的以“糜”为姓。另有一说来源于封邑名,楚国有大夫封于南郡糜亭,他的后世子孙以糜为姓。此外,楚国工尹糜之后也称糜氏。三国时,刘备手下有糜竺、糜芳二兄弟,曾为刘备所重用。糜竺的妹妹嫁与刘备,就是那个长坂坡将阿斗托付给赵云后,投井自尽的糜夫人。
松(Sōng)松姓起源于秦朝。秦始皇率众登泰山封禅,途中遇雨,正好山上有五棵大松树,枝叶繁茂,围起来像个大亭子。秦始皇便躲避在松树下。后来这松树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此松至今仍屹立于泰山山腰。后来居于泰山的人有的便以松为姓。松姓望居东莞郡。隋朝有松,性格刚烈,尤重名义,死于杨厚之难,城中人皆痛哭流涕。明代长芦盐官松冕,为官严明廉洁。
井(Jǐng)源自姜姓。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于齐,他的后代有人在虞国为大夫,受封于井邑,因是伯爵,便被称为井伯,他的子孙便以井为姓。后来晋国假途灭虞,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到了秦国,被秦穆公重用为大夫,封于百里,被称做百里奚,他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百里为姓,有的仍用井姓。东汉大儒井丹,字大春,受业于太学,通五经,善谈论,性清高,时人谓“五经纷纶井大春”。明朝大理寺评事井田,识达大体,人称贤者,其子井源为驸马。
段(Duàn)春秋时,老子李聃的孙子李宗在晋国为官,封于段干,他的后代一支姓段,一支姓干。段姓另一源头为春秋郑武公的儿子叔段。因长子寤生出生时难产,因此母亲讨厌寤生,对叔段却百般溺爱。寤生后来继位称为庄公,叔段企图夺取君位,结果被庄公打败,逃到了共国,被称为共叔段,他的后裔形成了共、段两姓,因此古称“段共一家,干段同族”。清朝著名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