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roll.sohu.com/20120524/n343966255.shtml
7年间,“唐宋八大家”后人们共举办了四次类似的座谈会,可正如组织者柳哲坦言,聚会只是聚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5月16日的第三次聚会经媒体报道后,关于噱头和作秀的批评之声便不绝于耳,有人说他们“拼祖宗”,有人说他们不务正业,他们则认为,“做这些事一不危害社会,二不伤害个人,有何不可?”
不认同“拼祖宗出名”
2005年,自称铁杆“寻根迷”的柳哲组织了第一次“唐宋八大家”后人的聚会。当时,他的想法比较单纯,就是把这些后人找到,“毕竟祖先们都是很有名的人物”。
“直到今年举办第三次聚会时,我们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目的,就是要成立宗亲联谊会,建立"唐宋遗风"网站也拟于一个月内开通,宣传推广"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及文化。”柳哲对记者说,前两次都不了了之,这次一定要搞出点儿名堂出来。
之所以称为宗亲联谊会,柳哲说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虽然自称柳宗元后裔,但柳哲坦言,他的家谱中还不能证实自己是柳宗元的直系后人,只是在其收藏的清嘉庆二十一年的《泾川柳氏宗谱》复印本中,印有柳宗元、柳公权等多位柳氏祖先的画像。
同时,柳哲也邀请了一些家谱确认了的“唐宋八大家”后人。比如,来自河北昌黎的韩作海,根据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的《韩氏家谱》记载,其目前为韩愈37代孙。
“另外,我还联系到了欧阳修第38代后裔欧阳运森。如果严格按现存的家谱来算的话,"唐宋八大家"中只有"三苏"、欧阳修、韩愈、曾巩能找到直系后裔,其他几大家由于各种原因,家谱都被损毁,只能按照宗亲来算。”柳哲说,在认祖归宗上,他们有一套严格的认定方法,只有足够证据能够证明时才能算是后裔。
可这种认定并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来证明,大多是个人行为。这也让很多人质疑他们是在“拼祖宗”。
“我们只是几个兴趣爱好者举办的活动没想到能引来这样的批评。”参加了多次活动的苏东坡研究院名誉院长苏俊七对记者说:“我们以祖宗的辉煌为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果非要说"拼祖宗"的话,我们的行动一没有违法乱纪,二没有危害他人,也没有妨碍他人,有什么问题吗?”
柳哲也没想到,他辛苦组织的活动被冠上这样的“骂名”,“我们聚会不是图热闹,不是要沾古人的光,而是要传承、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聚会中,王安石后裔王新年也希望通过这种民间交流,让家乡的文物保护得到关注。王新年介绍,上池村1985年就被江西省政府列为王安石故里,村内现存有大量古建和与王安石有关的遗迹,由于很多古迹不被外界所知,缺乏维护而毁坏。
“这次聚会,我们达成共识,不论八大家哪一家出现名人文化保护与开发不力,我们都将给予无私援助。不论是哪一家举办大型活动,其他家后人都将派代表参与支持。做到无愧于祖先,更不负于后人。”柳哲说。
不怕说“穿汉服作秀”
除了“拼祖宗”,穿汉服也是备受诟病。
“你看图片上的这几位先生,一个个东倒西歪,神情萎靡的态度,哪里还有一点点文人雅士庄重风雅的样子。其中一位先生的服饰,圈内称为"瓢虫装"的,也就是伪唐装,虽然不宜用在这种场合,可起码也算作一件自成系统,有一定范式名目的衣裳。可其他几位,领子和裙子的下摆,颜色、款式完全不对。还有那面料,那褶皱,再配上锃亮的黑皮鞋,松软的大沙发……怎么说好呢,只能算是粗制滥造,不伦不类的影楼装罢了。”
看到这样的评论,柳哲无奈地笑了笑:“那次聚会,作为东道主,我做东宴请了各位远道而来的外地与北京的"同道",先后在我家里、商务会馆进行联谊。至于穿汉服也是偶然。到那个商务会馆后,其中一位八大家后裔正好在筹办汉服公司,我们就免费借穿了一次,因为匆忙,好多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