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峄阳传说》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胡孝华
http://www.huyiyang8.com/nshow.aspx?id=311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在这里向领导专家和同志们汇报交流我们社区在《胡峄阳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工作,感到十分高兴。目前,我们国家进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从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把文化事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为传承历史文化重要工作来抓,这是历史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我们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在《胡峄阳传说》历史渊源挖掘、保护和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下面向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树立争先创新意识,以文本制作为基础,顺藤摸瓜搜寻佐证资料,确保申报第一手材料。
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和洼里社区座落于城阳区南部,东靠青银高速路,西靠流亭国际机场。村庄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胡峄阳传说”项目已列入区、市级保护名录。“胡峄阳传说”已经传承了三百多年。三百年来,胡峄阳从一个《易经》研究家和一个教书先生,逐渐被神化,成为保佑一方的神仙。在青岛,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名言,出自清初著名理学家流亭人胡峄阳之口。胡峄阳聪明过人,精通“周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分析了青岛地区的自然状况,认为这里近海,降水量丰沛,没有极大的干旱;地形东高西低,排水顺畅,不会造成持续洪涝;崂山石质坚固,地质结构稳定,少有地震波及;地处海角一隅,大的战事很难触及到这里,即使有触及,也是强弩之末,兵燹较少。可是他事有前知,这里就怕倭寇上岸侵犯。1914年,日军果然在这里登陆,黎民倍遭涂炭。胡峄阳的原话是这样形容崂山的:“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倭寇上岸。”并注重说:“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由于时间久远,胡峄阳的遗书遗物大都散失,要保护好这一项目,首先要找到有关胡峄阳的历史资料,了解清楚这个人物。于是,东流亭村、洼里村分别在2004年、2005年成立起村志办公室,由村志办公室具体负责寻找搜集胡峄阳的历史资料。要寻找这些资料,我们先从胡峄阳的后代人中入手。流亭胡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全国各地形成群体聚居的达五十多个村庄,通过走访和通讯了解,由于时间太久,尤其是“破四旧”和“文革”的洗劫,各地族人对于胡峄阳的事迹都很了解,但都没有发现遗留下来的书籍,只是发现了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编修的《胡氏族谱》,该族谱对胡峄阳有简短介绍。根据族谱记载,胡峄阳写的书有十余部,可是人们一本也没见到。于是,我们又把目标转向了胡峄阳活动过的一些地方,终于在即墨蓝氏家族后裔中找到了清末手抄本《柳溪碎语》,在旧书摊找到了清嘉庆六年(1702年)木刻本《易象授蒙》,在即墨文博专家手中找到了修德先生抄本《易经征实解》,在流亭民间找到了清宣统三年手抄本《竹庐家聒》《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在青岛图书馆找到了《胡峄阳先生遗书》一册,在北京图书馆找到了《寒夜集》一书,在山东省博物馆、即墨市博物馆找到了1917年铅印本《易经征实解》。随着寻找工作的推进,一些零散资料和各种古旧志书也相继找到,通过这些图书资料,基本理清了胡峄阳这个人物的事迹、著述和行状。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胡峄阳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936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是一位理学家,精研《周易》,一生教书,德行高洁,安贫乐道。人们崇仰他的原因,除了他学问高以外,主要是品德和行为十分高洁。人们把他当成神仙来供奉,主要是他精通《周易》,能预知前后,传闻越多,衍生的故事层出不穷,越穿越神,成为一方民众的自发信仰。
找到的这些图书资料,有不少都是独此一份,为了使这些“非遗”资料能够传承下来,东流亭社区、洼里社区和胡氏族人投入大量资金,整理出版了资料本《胡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