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峄阳先生传略
http://www.huyiyang8.com/about.aspx
胡峄阳,名良桐,后更名翔瀛,峄阳其字,号云屿处士,斋号竹庐。生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殁于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人。明清时期属即墨县仁化乡流亭村。
胡峄阳出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父胡文翠,明万历年以庠生任河南汝宁府西平县典史;父亲胡际泰,承继家学,勤于农桑,家贫无力于功名,为清处士。胡峄阳出生后,胡际泰对其寄于厚望,以桐木为凤凰栖居之吉木、峄山之阳盛产桐木,古有“峄阳孤桐”之义蕴,为儿子取名良桐,择字峄阳,期望儿子步先圣后尘,志存高远,成就功业。
胡峄阳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其时,清廷入主中原,对汉人高压施政,汉人则对异族统治痛恨切齿,尤其是清廷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汉人必须效仿满人剃去前额毛发,穿戴满人服饰,违者必斩。一系列强制措施,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胡峄阳少小就受到了这种反抗情绪的浸染。清顺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五年),胡峄阳十六岁,在通过了县学的童试之后,赴莱州府复试。当时科举考场,生员入场三日,每日作文一篇,考生须对四书五经强记硬背。为防止考生作弊,生员入场时,须由监场人一一搜身。胡峄阳生性倔强,最厌恶苟且之事,不忍受辱,拂袖而出,愤然道:视士子如盗贼,怎能为国求得贤才?发誓终生不复赴考,其刚风傲骨为时人称道,名扬一时。
胡峄阳从莱州府科场返家后,来到崂山古刹慧炬院就读。明万历二十三年,名僧德清“坐私创寺院罪”,规模宏丽的海印寺(位于崂山太清宫处)被捣毁,寺中大量藏书悉数移于慧炬院。避弃功名,一心向学的胡峄阳,有幸得以置身书海,喜不自胜。胡峄阳在这里结识了昌阳(今莱阳)名士、廪生孙笃先。孙工诗书,善抚琴,为前明臣僚后裔,仇视清朝统治,不愿做官,四次拒绝官府的聘请。而“对普通百姓,虽卖菜佣牧猪童,或书或画或词翰,经岁烦扰,未尝厌而思拒。”孙笃先隐居崂山,与胡峄阳志趣相合,诗书往来,成莫逆之交。后来胡峄阳作《琴隐先生传》,称赏孙笃先的节操和琴艺。慧炬院与白沙河南的华阳书院、镜岩楼隔水相望,这两座书院是即墨望族蓝氏、黄氏子弟读书进学之处。胡峄阳与他们同学同游,切磋经典,点评世事,视野顿开,学业大进,为日后的治学、著述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胡峄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父母相继亡故,家境愈加困乏,遂操起了塾师的职业,先后在流亭、洼里、即墨城南关设帐授徒,并开始了对宋、明理学和《易经》的研习。胡峄阳教授学生,重视德行修养,提倡格物致知。认为分析问题作学问,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至公至明,无所偏倚”,最终达到“心明如鉴,理圆如珠,志洁如玉,意清如冰,海阔天空,虚朗明照”的思想境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胡峄阳尤其注重对子弟的培养教育,著《竹庐家聒》一卷,《女闲》一卷,上承朱子精义,以浅显的文字,将持身、处世、孝道、睦族等内容辑为歌谣,通俗易懂,传唱至今。
胡峄阳隐居于乡野,足不出里闬,名不登国史,述不刊当世。但他的超卓器识,既承古代圣贤精髓,又深植于黎民百姓,不为腐迂,经世致用,于一乡一邑,声名鹊起,不啻雷鸣。可谓“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对《易经》的研究中,独辟蹊径,近于痴迷。所著《易经征实》,发前人之未发,并以《易经》理论推测天道人事,慕名请教者众,在即墨乃至胶东有着广泛的影响,后人称其“生有异禀,于濂洛关闽之学别有微契。”胡峄阳以《易经》理论为指导,探索自然规律,对天文变化、海洋气象、风雨旱涝的预测多有灵验。胡峄阳遍游崂山,对崂山地区的地域特点的研究有独到之处。认为崂山地区偏于一隅,少有战事;地质结构稳定,少地震;沿海气候湿润,少干旱;地势中高周边低且近海泄洪顺畅等诸多因素,得出“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恶狗(倭寇)上岸”,后来引伸为“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喻世名言。这一推断,吻合了三百年来崂山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