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记翻译家胡志挥先生
张虹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百余年来,为了弘扬祖国文化,我国的对外出版不仅人才辈出、硕果累累,而且蕴藏着许多动人的事迹。日前,经新闻界老前辈和文坛大师萧乾先生介绍,笔者采访了一位在这方面成绩斐然的翻译家胡志挥先生。
胡先生于1928年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市,1949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俄语学院、中国社科院和外文局等单位从事教研和编译工作,1988年5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9年起应聘担任中外文化出版公司的特邀译审。他的书房并不大,写字台的一侧是台早期的电脑和打字机,另一端是工具书籍专柜,旁边矗立着一排排摞得比人还高的卡片盒。坐椅的右后方,堆放着各类专题剪报 ,而两壁的书柜里,除了先生自己的译著,则是各界长辈和友好的赠书.四墙没什么字画或座右铭,只在电脑上方悬着一幅由书法家范敬宜先生题写的匾额“圆梦斋”。
说明来意后,胡志挥先生再三自谦说:他没多大建树,不值得上报。笔者急中生智,只好指着墙上苍劲有力的墨迹,先询问室名的缘由。谁知这一请教,果然打开了先生的话匣子。
原来,先生的曾祖父胡可庄是圣约翰大学的首届毕业生。他耳闻目睹有些洋人竟把中国说成是“uncivilized”(未开化的)民族,非常气愤,立誓要把灿烂的华夏文化介绍出去。但是实现这一宏愿,非得先造就大批编译人才。于是:离校后他一直在燕京大学英文系执教。在他的熏陶下,后来确有一些学生曾创办过如《天下杂志》等介绍祖国文化的英语刊物。同时,胡氏门庭也代代相传,出现过几位颇想继承祖业的儿孙。(例如,胡可庄的次子胡哲谋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在商务印书馆英文部供职。)然而,旧社会国土沦落,民不聊生,根本没有弘扬国粹的可能。
胡志挥 先生原名胡绍渭,童年是在抗日炮火中度过的。11岁到上海念初中时,他深受 鲁迅 先生弃医从文爱国精神的感召,改名“志挥”,发誓要为振兴中华有所作为。这时,几位学有专长的堂祖父见族孙挺有志向,便晓以太公的宿愿,并指导他攻读英语。1949年先生考入圣约翰大学英文系,长辈们又向他赠送英文辞书和太公所书的陆游名诗《示儿》,嘉勉他再接再厉,不负众望。为此,先生便把自己的斗室起名为“圆梦斋”,以示要奋发图强,实现乃翁的夙愿。
在交谈中,尽管胡先生对自己的成就避而不谈,但通过翻阅先生的工作记录和来往信件,笔者也不难发现:四十年多年来,正是在“圆梦”的激励下,胡先生在对外编译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教学和研究上,早在1958年他就译介了《文学翻译问题》一书,接着,又就标题、注释等难题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文章。在编译和撰写方面,他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作家自选集》、《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和《左传》等一百余部力作,颇受海内外同行的好评。例如,在谈及《礼记·乐记》一稿的英译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的主编说:“此文从理论到语言都不易解,且有大量古籍引文。但大作译笔忠实流畅,表达了内容风格。由此可见,先生的社科知识相当广博,汉译英造诣颇深。”又如,在审读先生近作《东周列国故事选》的样稿后,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苏正隆总经理来函表示:“此书英译水平较一般内地英文出版品高出一截,当可达国际水平。”再如,在给《中国日报》的表扬信中,英国伦敦大学赵毅衡教授说:“就我所知,国外有些研究机构一直想编纂这么一部手册(指先生的新作《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索引手册》),但因工程浩大都迟迟未能如愿。如今,胡志挥先生竟独自一人推出了这部巨著,真是不可思议。毫无疑问,此书的出版定能受到世界各地爱好中国文学的师生和研究人员的欢迎。”
综观胡先生的成果,不仅数量可观,范围广泛,而且都精益求精,寓于开拓,真不失是一位“昆乱不挡”的多面手。笔者恳请他能披露一些其中的奥秘。对此,先生风趣地说,韩公的《进学解》早在孩提时代就背得滚瓜烂熟,但真正领会却在踏进大学以后。他说,他把“业精于勤”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