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春节走访四川会理胡家大院----胡南山
回帖:明代大院的端午节
·霁虹·
http://blog.163.com/qikaihong@126/blog/static/49064970200731821813205/
地处川西南金沙江畔的会理县,建制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会理城因其文化古迹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沉厚重而被列为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的烟尘悄然散去,时间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这座地处偏远却独守一方古老和繁荣的古城,依然保存着她许多古老的习俗。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端午节了。
会理在古代曾是贬官的谪放地,后来,朱元璋大军进驻以及“湖广填四川”等一些大的迁徙活动,使许多南方人来到会理,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合,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把所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活动都继承了下来,并且更加发扬光大,这其中就包括端午节。
古城里有一条古巷,名叫科甲巷。古巷里全是明、清建筑,从这些门楼中可以看见作为衣锦之乡的会理古城、古城居民过去的繁荣和富足。眼前的这座明代建筑便是有名的“胡家大院”。
为了能够更真切地感受会理人过端午节的气氛,我们决定与胡家人一起过端午节。据胡氏家谱和《会理州志》记载,胡氏祖籍为江西吉安,胡氏先祖在明朝时随朱元璋的部队进驻会理,从此,胡氏一家便成了会理的旺族。胡氏第8代孙胡坤陵向我们介绍,他说:会理过端午节,与其它地方不同。会理人在端午节里既要准备传统的粽子、鸡蛋、大蒜,一家人围在一起过节,还要在节前几天,上街买来各种中草药根回家洗净,在过节那天同火腿、腊肉一起煮上一大锅,全家围在一起吃药根。节前几天,乡下的人都要进城来,出售他们从山上挖来的中草药根。这几天,会理城的街道上便显得异常的热闹。
胡家大院占地2500多平方米,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建筑的特点,整个格局为:大门,大门进去又分中门和侧门。中门一般是不常开的,过去要在重大庆典、祭祀或有一定身份的人来时才能开中门迎接。后来,中门被堵死,出进都开侧门。建筑分下后、二门、东西两厢及后院、后厢。保留如此完好的明代建筑在四川并不多见,在全国也属少有。大院里现在住着5户人家,都是胡氏的后代,同族人住一个大院,在会理众多大院中,他们是唯一的一家。5家虽是独立门户,却又俨如一家,户户家教严谨,家家民风纯朴。大院里从未出现过争吵,人人相敬如宾。逢年过节,大家便商量着凑在一起,把年节过得热热闹闹。这不,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几家人又坐在了一起,商量着怎样把今年的这个节过好。
商量结束后,大家便一起上街买药根根儿。领队胡坤陵,他的年龄不大,但辈份高,他身边这夫妇俩,按辈份论是小辈,男的叫胡国安,两夫妇在邻县工作,退休后又回到大院里居住,儿子、儿媳在邻县工作,也带着孙儿回来过节来了。古城街道热闹非凡,他们只好不断地看,不断地比较,再决定买或是不买。
买回了药根,便开始洗药。胡坤陵的妈妈杨胡氏便承担起洗药根的工作,对洗药已经非常熟练了,别人洗她还真不放心哩。胡家大院现在健在辈份最高的五老爹,已经八十多岁,精神依然健旺,对于包粽子,他有一套绝活,就是用棕叶编花粽,他的这套绝活是跟他的外婆学的,花粽作为礼品,最受欢迎。过去一些大户人家每到端午,都要请外婆和他去编花粽,把他们编的花粽作为礼品送人。他把这门绝活传给了儿子胡坤祥,希望儿子能够继续传下去,并传授给更多的人。他说:“不能让这门绝活失传了”。
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全家人坐在后院里乘一下凉,拉一拉家常。
第二天便是端午节了,粽子已经煮熟,杨奶奶在开始切火腿,胡国安把鸡也杀好了。现在有了一段空隙,胡坤陵便自豪地讲述起了他们胡家的门楼,他说:门前过去有两个石狮子,大院显得庄严、肃穆,门头上刻有琴、棋、书、画四样雕刻,过去,门头挂着一块进士匾。胡家门楼代表着会理古民居的荣耀和地位。胡坤陵现在经营着一个石刻装裱门市,店名叫“石竹斋”。石竹斋创办于1983年,通过二十余年的经营,已成为攀西地区有名的一个字号。
下一页 (1/2)
‹上一楼:宗亲辛苦了!我在西昌,不知宗亲路过,遗憾错过一聚。因为去会理,要从西昌经过;另外,我们老家 ..

查看全部回帖(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