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现在的胡姓名人后裔有很多支系,假如这些支系能出得起这笔检验费,就可以各选出几十人到上海复旦去验血(血液样本不能邮寄),这样就能得到不同支系家族的染色体类型,对比这些类型,看相似程度如何,也能间接推算出先祖的基因类型,判断彼此同宗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各不相同,说明可能是样本数不够大,也可能的确不同宗。不宜采用“阿拉法特”开棺法,这样做对祖先大不敬。结论就是,不同支系参与者越多,样本分布合理、数量足够多,当然,检验费用也要大幅度降低,这样才有可能倒推出先祖的DNA类型,得到整个家族准确的DNA基因数据。
据我所知,现在复旦数据库里,只有不到20例的胡姓样本检验结果。屏障还是存在的,如此之高的检验费用,阻碍了新科技的发展进程。另外一个阻碍,还是来自心理因素,有多少人真心实意去检测一下自己的家族遗传基因?除非这项技术可以普及到可以通过体检这样的简单环节来完成。但是技术已经突破,今后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就像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3D打印技术等,多少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不都是一一成为现实了吗?
对于以“寻根”、“联宗”、“通谱”等为主要探索课题的姓氏网站来说,我们应该面对这种新科技带来的新变化。如果克服了上述各方面的阻碍,姓氏寻根文化研究将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家谱将不会作为唯一的家族历史传承文献,所有的祖源、世系疑问也将水落石出,纠纷不再。应该承认,既然我们属于同一个姓氏,则存在其客观上的必然性,这种必然不会被最终的血缘鉴定结果而否定,正如安徽的“明经李改胡”支系,几百年来他们一直是中华胡氏大家族中的重要分支。更何况各地数不清的胡姓人,胡姓支系,既然你现在姓胡,无论是“本身的”还是“选择的”,我们就是一家人。这个事实不会被任何验证结果所否认,也不存在所谓的“正宗”、“旁支”、“过继”、“抱养”等严格区别,在血缘关系上虽然有所区分,但几代、几十代继承下来的亲情关系是无法割裂的。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宗亲网上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