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 观海卫三官殿街新胡家有位有名的留德博士胡哲揆教授。我爷爷哲舜1939年就去世了,爷爷的两位哥哥也早年过世。三房的哲字辈就只剩下爷爷的堂弟哲揆公,他是我记忆中的三房唯一的哲字辈长辈。我们绍字辈中,年长的称哲揆公为四公公,我们小一点的,称哲揆公为德国阿爷。
1996年父亲写的世系资料里,有着“妻聂氏、妻胡安娜”的记载。听说聂氏早逝,德国阿婆身体不好,哲揆公没有自己的孩子。
1963年,15岁的我和16岁的哥哥同时考上重点大学。不知是父母是要将此事向哲揆公禀报,还是要让我们进大学前接受长辈的家族教育,父母带着我们去了哲揆公家。那时,没有那么多的电话等联系方法,小辈拜见长辈也不预约的。不巧,我们去时哲揆公夫妇都没在家。我们就坐了一会儿,我留下的印象就是那排着满满书本的一排书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是大三的学生。看到学校的教授被打倒、被揪斗,挂上黑牌、带上高帽被绳子牵着在校园里游街。目睹了他们被恶毒谩骂、拳打脚踢的批斗情景。不由得想起在上海铁道医学院的哲揆公,学术权威、留洋博士、还娶德国夫人,七十三岁的哲揆公怎能忍受如此非人的凌辱和折磨。果然,不久就传来了噩耗。与当年不少的教授一样,哲揆公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永远离开了人世。
1979年,三房后裔德君夫妇应邀作为至亲代表,参加了哲揆公的平反昭雪暨追悼会。我们三房后人和其他的族人一直怀念着哲揆公。
2013年,92岁的父亲又开始写家族的回忆,也写了哲揆公。其中提及哲揆公,“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宁波时事新报上报导的慈溪杰出人才中榜上有名。”
父亲嘱我整理家族资料,我常常在网上寻找。尽管,哲揆公离开人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网上还是可以查到一些资料。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的于彦铮教授在《继承解剖学科优良传统,再创学科建设新辉煌》一文中,记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一批为上医解剖学作出贡献的解剖学工作者。原文为“他们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为上医解剖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来的解剖学工作者作出了榜样。胡哲揆和王永豪等教授,他们以后都成为了我国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值得回忆的是作为晚辈,我也受到了他们的指点与关爱,看到并领会了点滴他们的专长,对我的成长与启发帮助甚大。”
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的1937年教职工名册里,也有着关于哲揆公任教时详细的记载。
上海铁道医学院已经不复存在。用“上海铁道医学院”这个词检索,在网上也没能找到有与哲揆公相关的资料。我想,或许随着岁月的流失,是会被人所遗忘了。
12月2日,网上新出现了一篇比较完整的介绍(见附件一)。我才知道,1999年哲揆公已经被载入了《上海铁路志》这个地方志史册里了。不由得想起以下的两句诗文。(参见附件二)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在哲揆公一百二十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告慰哲揆公在天之灵。并转发海内外的三官殿街新胡家的族人,让我们一起缅怀大家的哲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