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下面帖文曾发在《全宋文》----胡寅《斐然集》系列帖中,为便于宗亲整理收藏《斐然集》,今将其删除,并转于本帖下,欢迎讨论。南山 2014.01.08
引文:
翻阅《斐然集》,与秦桧直接相关的文章共有9 篇,其中《自便谢表》是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秦桧死后,朝廷下旨令胡寅”自便”而作。《答张子韶侍郎》也写于秦桧死后。其余7 篇分别是《寄秦桧之》(谏秦桧信佛),《寄张相》(向张浚举荐秦桧),《代张子期上秦太师启》(代张向秦谀辞求官),《寄秦丞相》(因不服生父丧被讥评求秦桧援手),《寄赵秦二相一》(报父丧),《寄赵秦二相--)(代父致谢),《寄赵秦二相三》(议政建言)。
这7 篇写于秦桧生前,却无一对秦桧的指斥之词,反而多谄谀之词。对此《四库提要》有微词日:”至于秦桧之罪,罄竹难书,而集中上桧第一书,第规其不当好佛,其细已甚。”言外之意甚为明显。但史家对胡寅评价却一直颇高,《四库提要》曰:“其父安国与秦桧为契交,桧当国日,眷眷欲相援引。寅兄弟三人,并力拒不入其党。寅更忤之,至流窜。其立身固具有始末者。”朱熹曰:”此老(秦桧)当国,却留意故家子弟,往往被他牢笼出去,多坠家声。独胡明仲兄弟却有树立,终是不归附他。”这中间的舛谬之处,如何解释?
以上是我在网上找到的论文《胡寅与秦桧关系考论》内容。作者宁淑华,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胡寅与秦桧十几年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耐人寻味。单从胡寅对秦桧生前死后的评价,就判若两人,请看:
胡寅因“不持生母服”事件,引发舆论汹汹,百辩无果,只好求助于秦桧,看能否通过秦桧,压住风头。他在求助信里对秦桧是这样奉承的:
“仰惟相公學識行義,器量事業,直配前古宗賢世哲,不特俯視近時作者,是故旋乾轉坤,閤辟萬化,旁人視之如扁舟片帆在銀山雪障之中,莫不膽裂魂喪,自失而走。而相公處之綽有餘裕,批卻導窾,遊刃恢恢,若庖丁之於牛;揮斤八極,神氣不變,若伯昏之於射;六轡在手,控馭如誌,若王良之於八駿;負大任重,氣力舒徐,若烏獲之於百鈞。盞才全而德不形,亦行其所無事,故能若是其妙也。
伏乞相公以礼部太常所定,将上于议政之暇,特出片言,谓礼缘人情,以义而起,某比寻常过房事体不同,合为所生服齐衰,不杖期。如此降旨,则先子衔恩于九泉,某也戴德于没齿。”
以上见胡寅《寄秦丞相》 (壬戌)。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669&fpage=0&toread=&page=21
后来胡寅受到秦桧迫害。绍兴二十年“桧既忌寅,虽告老,犹愤之,坐与李光书讥讪朝政落职。右正言章厦劾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谏通邻好不忠,责授果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绍兴二十五年,“(秦桧)老病日侵,将除异己者,诬与张浚,李光,胡寅谋大逆,罗织大狱,”凡一时贤士五十三人,桧所恶者皆与,狱上。待秦桧死后,胡寅在《答张子韶侍郎》则这样写道:
“桧之踵荆舒后尘,以蔡京,王黼为标准,以耿南仲,李邦彦为宗派,其所愿欲几青出于蓝矣,溘然遽死,遗臭奈何?向以得君之专,行政之久,依仿先民事业,岂但小康东南,固可开拓河北,乃僻经反道,迷误本朝,若非天佑宋室,剿绝其命,滋长祸乱何止于焚书坑儒而已。”
之前是“相公學識行義,器量事業,直配前古宗賢世哲,不特俯視近時作者”,“如此降旨,则先子衔恩于九泉,某也戴德于没齿。”到这时,“溘然遽死,遗臭奈何”,秦桧已经是个十足的恶魔了,被胡寅恨之入骨。
人与人交往,必然要经历相知、相识的时间过程。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能成为契友,也可能成为路人或者是仇人,需要时间来考验彼此关系。当初秦桧拜为参知政事,胡安国与友人信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安国与秦桧为契交,桧当国日,眷眷欲相援引”,被人认为是秦桧的“党魁”。以致胡寅兄弟尽管在“议和”问题上与之观点相左,也没有像胡铨那样挺身而出,针锋相对。到了影响自己政治生命的关键时刻,还要违心地去阿谀奉承,以求度过难关。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