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士俊(1878--1929)
又名瑛,字啸皆,别号笑樵、小佳、啸效,出家为僧后法名孝修。嵊县人。自幼聪颖,喜交朋结友,且有武功,任侠仗义。1904年与谢飞麟、王金发等在维新思潮影响下服膺“大同”学说,组织“大同学社”,名为学社,实则“植党结群,秘谋反清”。1905年协助谢飞麟创办爱华女校,开浙江女学之先河。同年秋人大通学堂培训,加入光复会。不久又随徐锡麟等游学日本警视厅,结识陈其美等人,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协助秋瑾组建光复军,在嵊县倡办团练,积极鼓吹革命,往来于沪、杭、绍、嵊之间,联络革命志士。皖浙起义失败后遭通缉,被迫亡命山泽。1910年应嵊县劝学所总董周志由邀请,出任宣讲员,以通俗讲演为名,鼓吹反清思想。1911年受谢飞麟之邀,赴沪与陈其美、王金发等接洽联络,以嵊县鼎成药房为秘密通讯机关。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东南起义,奉命回嵊县筹集经费。光复杭州之役,正卧病在嵊县,犹在策励同志赴难。浙江光复后被委任为嵊新茧捐委员,积极筹集北伐饷糈。旋即改任余姚盐场知事,力除积弊,安抚盐民。绍兴军政分府撤销以后离任,返回嵊县。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奉命回嵊筹款,又运送炸弹至绍兴瓦窑头,预备发难,因叛徒告密而失败。1915年底袁世凯欲复辟帝制,谢飞麟拟在浙江反袁,负责整理嵊县王金发旧部。1916年3月至塘湾参与策划组织浙东护国讨袁总司令部,因饷械不足,返回嵊县筹措粮饷。坚持反袁斗争,直至袁世凯气绝身亡。迨督军团起,以为天下事终不可为,遂在西湖六通寺削发为僧,不闻世事。1929年11月12日在余杭瓶窑永寿寺圆寂。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2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士俊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辛亥勇士胡士俊:书生•斗士•僧人来源: 嵊州新闻网 作者: 文/赵静 2011年10月09日http://sznews.zjol.com.cn/sznews/system/2011/10/09/014304351.shtml
从儒雅书生到奋臂挥拳,从革命志士到浪迹天涯,从刀口浪尖到顿悟空门,胡士俊的一生跌宕起伏,浓缩为一部耐人寻味的人生百态书卷。
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横空飞出一位血性青年。申不平,忙筹款,鼓吹反清思想;却甩一甩衣袖,背转身去,留一炷香韵给看客。后人称赞他钟灵毓秀,如璞玉浑金。这就是胡士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辛亥勇士。
血性阳刚申不平
胡士俊,这位崇仁镇宋家墩的孩子,自幼勤奋好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当地可谓是小有名气。然而他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生性活跃的他,喜欢结交朋友,无论男女老少、农夫渔翁、和尚道士,三教九流人士都可以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的魅力是一个“义”字,他的灵魂是血性和阳刚,他的骨子里与生俱来透着一股专爱打抱不平的气质。
有一次,胡士俊前往绍兴参加科举考试,同住一室的周某遭到邻县生员的凌辱。胡士俊听说此事后,拍案而起,第二天便拉着周某一同去评理。邻县生员邀集了数十人来围攻他们,原想以多欺少,却不曾吃了胡士俊的拳头,个个抱头鼠窜,狼狈不堪。
在目睹了清政府日益腐败、外侮日渐的情况后,血性阳刚的青年才俊们向前精进,向外延展,谋求救国之路,这时的胡士俊也跃跃欲试。
发奋救国彰正气
当时的中国,狡黠与黑暗并存,胡士俊一脚踏进革命中,是中国的幸事,也是当事人的历练与修行。
20世纪初的中国,有志青年每谈及国事都怒不可遏,胡士俊曾慷慨激昂地说:“当吾世不能倾胡虏之鼎,重光汉室者非丈夫也!”他的身上具备了文人兼济天下苍生的使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