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浙江宗亲,请一起来找民国胡氏名人
回帖:胡士莹(1901--1979)
        字宛春,室名霜红簃。平湖县人。幼承庭训,熟读古籍,并习诗词、书法和棋艺。1920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为文史地部特别生,受教于刘毓盘、王瀣、吴梅。毕业后任平湖诒谷学堂、稚川中学、南京私立东方公学、扬州中学、嘉兴中学教员。1929年起先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迁居杭州,任之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1961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后改为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员,担任研究生导师,期间曾参与《辞海》编纂工作。毕生治学,以宋元明清文学和小说、戏曲、说唱文学为重 点,尤以话本小说研究成就最大;又善诗词、书画、围棋。著有《话本小说概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宛春杂著》、《弹词宝卷书目》、《变文考略》、《词话考释》、《弹词简论》、 《漫说鼓词》等,并校注有《紫钗记》、《牧羊记》、《雷峰塔传奇》和《吟风阁杂剧》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士莹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度http://baike.so.com/doc/1611695.html
        胡士莹(1901—1979) 字宛春,室名霜红簃。平湖人。父胡廷枋,字少槎,秀才,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
       胡士莹幼承家学,十分用功。4岁时因患麻疹,致两耳重听;从此便养成沉静的性格。6岁时,由父教识字,10岁进小学前,已能熟读《古文观止》,并能背诵《四书》如流。14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16岁时因病辍学,转入俞氏私塾,读《诗经》、《礼记》、《左传》、《战国策》等古籍,并作诗填词,学习书法和棋艺。民国9年(1920)以同等学历考入南京高等师范为文史地部特别生
        毕业后在平湖诒谷学堂和稚川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又相继在南京私立东方公学、扬州中学和嘉兴中学等校任教。29年,应聘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翌年在复旦大学兼课。暨大内迁,又执教于圣约翰大学。32年,应聘为光华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迁居杭州,任之江大学文学院教授。解放后,先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1961年应聘兼任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后属杭大)研究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其间曾参与《辞海》编纂工作。晚年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史教学和小说、戏曲、通俗文学的整理研究。患病期间,还在筹划编写《中国古代小说提要》。
        胡士莹在青年时代,博览群书,大力搜求文献资料,为其后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东南大学攻读期间受教师刘毓盘(子庚)、王瀣(伯沆)、吴梅(瞿安)等名宿影响甚大。其诗词创作,早在15岁前就被誉为“小诗人”,平湖诗人金兆蕃、陈伯叙等,以年迈古稀之龄,与他结为忘年交。入大学后,诗词作品更为同辈所推重,撰有《集玉溪生诗20首》等。在扬州执教时,自选从民国10一18年间所填词84首,结集成《霜红词》刊行。抗战初期,他在上海参加冒鹤亭、夏剑丞等所结的午社,吟诗填词,抒发爱国抗日的思想感情。34年辑30岁之后所作成《霜红词续编》,未及刊行,词稿散失殆尽。抗战胜利后,胡士莹在作品中对国民党统治表示强烈的不满。其书法初学赵孟頫,中年以后专力学钟繇、王羲之,自说得力于“十三行”。书法作品曾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次展出,被誉为“杰出书家”。亦能画,又善围棋。毕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抗日战争期间,避居上海时,与郑振铎、赵景深、谭正璧等交游,研讨小说、戏曲、通俗
下一页 (1/2)
下一楼›:胡大猷(1880--1949)
       字子谟。温岭县人。早年中 ..
‹上一楼:胡士俊(1878--1929) 
        又名瑛,字啸 ..

查看全部回帖(7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