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浙江宗亲,请一起来找民国胡氏名人
回帖:胡小石(1888--1962)
        名光炜,字小石,以字行,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号沙公。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南京。早年从沈曾植、李瑞清学。1910年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后留任附中教员,经李瑞清介绍,拜陈三立门下学诗学。1918年受聘为李瑞清家庭教师。1920年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兼中文部主任。1922年起历任武昌高等师范、西北大学、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1937年避乱至重庆,任白沙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3年为教育部部聘教授。1945年返回南京后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并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学识渊博,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诸子、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乃至辞赋、诗歌、词典、小说无所不通,治学严谨,能详剖源流正变,推求究竟,确凿可信。著有《中国文学史》、《甲骨文例》、《金文释例》、《声统表》、《说文部首疏证》,另有《胡小石论文集》行世,诗作有《愿夏庐诗钞》。又善书法,追摹甲金文字,独具高格。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小石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009642.html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国学大师。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於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1 师承梅庵
   胡小石1906年9月考取两江师范、学堂预科,翌年2月插班入农学博物分类科。一次,学堂监督李瑞清(号梅庵,又号“清道人”)亲自出题测试,题目撷自。胡小石父亲胡季石出于清末著名学者刘熙载门下,家学甚厚,胡小石五岁即读,对张惠言的也研学多遍,因此胸有成竹,一挥而就。梅庵先生发现学农博的学生中居然有一弱冠少年能作有关的文章,大喜过望,青睐有加,并亲自在课余授其传统国学。
  梅庵先生精于碑学,是清末享有盛名的大书家,胡小石得其指点,始学北碑和,於《郑》取其坚实严密,於《张》取其空灵秀美,从此笔力沉着,书艺大进。
  1917年,胡小石经梅庵先生介绍,到上海任明智大学国文教员。翌年1月,应邀到梅庵先生家当塾师,一方面教其弟侄经学、小学及诗文,一方面又师从梅庵先生及与梅庵过从甚密的晚清老宿沈曾植、郑大鹤、王静安、曾农髯(熙)等,学帖学、金石文字学及书画、甲骨学等。
  1920年秋,梅庵先生病逝,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共理丧事,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
  胡小石尝云:“此三年(1918-1920)中,受益最大,得与梅庵先生朝夕晤谈,
  小学、经学和书艺能不断深造……”。后人评胡小石“近得梅庵北派之真髓,兼受农髯南派之薰沐,远绍两周金文之异变,秦权诏版之规范,汉简八分之宽博……虽师从梅庵,但能得其所失,补其所缺,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胡小石先生却始终缅怀师情,谨遵师教。50年代中,当时为研究生的周勋初先生曾问胡:“先生的书艺和梅庵先生相比,又当何如?”胡小石先生立即惶悚地说:“先生书通各体,我只能得其一端而已。”还有一次,胡小石带几个研究生在馆子里聚餐,旁边一席有两位正对“清道人”的一幅画妄加评议,胡小石听后忿忿不平
下一页 (1/7)
下一楼›:胡子婴(1907--1982)
        女。原名胡晓春,后 ..
‹上一楼:胡大猷(1880--1949)
       字子谟。温岭县人。早年中 ..

查看全部回帖(7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