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今虚(1915—2003)
原名胡申定,曾用名胡经舒,笔名洛人、应虚、向辛等。瑞安县人。作家。20世纪30年代初在温州参加成立动荡文艺社,自办小报刊,为《温区民革日报》、《瓯江民报》、《温州晨报》编辑文艺副刊。曾将苏联文学名著《毁灭》等改编为通俗小说,在《温州时代报》连载。1934年初到上海就读,并在报刊发表诗、评论、电影剧本等,毕业于上海法学院政治经济系。抗战爆发后返回温州,组织温州战时青年服务团,被推为总于事。后加入莫洛组织的海燕诗社,发表诗歌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在杭州女中任教,因“胡风事件”牵连回温州,仍从事教学工作。创作有长诗《小城的黎明》、《妇女解放礼赞》等,著述有《鲁迅作品及其他》、《鲁迅诗读札》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今虚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温州读书报http://www.wzlib.cn/wzdsb/of/201008/t20100820_94406.htm
缅怀胡今虚先生
作者:黄鸿森 2006-08-05
年登耄耋,每遇师友西行,总是不期而然诵起宋人范成大的诗句“故人寥落似晨星”,伤怀不已。三年前得知温州文学家胡今虚先生魂归道山,犹如一个重锤撞击心头。
我和今虚先生谊兼师友,相识至今已愈一个甲子。他宅心仁厚,待人诚笃,治学勤勉,而且勇于任事,乐于助人,这是总的印象。虽然相识时间不短,然而除了开初共事两三个月以外,后来就很少见面了。他一直在造福桑梓,而我则旅食四方,彼此烟波间阻。解放后半个世纪,总共才见过一次。不过,改革开放时代到来后,我们都走出坎坷,他在故乡致力于文史开发,我在北京编辑百科全书,常通音问,互赠著译。
相识:在漫天烽火之中
我们相识于抗战初期。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在温州一家文具印刷店学学徒。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他是领导人之一)掀起的抗日怒潮,激励我逃出牢笼,参加抗战。1938年进入永嘉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通称永嘉政工队),这是中其地下党领导的而有合法身分的救亡队伍。我在区队长陈易先生带领下在穷乡僻壤做抗日宣传和推行二五减租工作。1939年浙江省第八区(温州)专员公署创办八区各县政工队战地服务团,我被调参与。温州本来就是海防前沿,战地服务团就到“前沿的前沿”,先后到过永嘉的状元桥、永嘉场,乐清的黄华、白象,玉环(那时为温属)的城关、坎门等地做抗日宣传动员工作和慰问前沿军民。
战地服务团结束后,我和张明东兄同被借调到专员公署政工室当服务员,编制仍在永嘉政工队,领每月十元的生活费。今虚在政工室任干事,我们成了同事。说同事,是高抬了自己,论学识,论能力,都是相差很远。今虚的少年创作早已为鲁迅先生所青睐,而我只能说是粗通文墨。
专员公署在墨池坊布业公所办公,大概有三十人。政工室六人。主任程一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编过报刊;干事长李一冰,日本留学生,长于翻译。干事四人:尹庚,日本留学生,左联作家;胡今虚,上海法学院毕业,文学家;杜耿孙,曾在大学攻化学;崔厚和,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州县衙门,一个小部门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重这样高,是不多见的。至今,通过网上Google(谷歌)检索引擎,还可以查到胡今虚、尹庚、程一戎等人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