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宋-胡宏-《五峰集》
回帖:与黄继道书
侍郎以明哲之资,抱经济之学,不知以今之世,为何等世也?务引责难,天下望焉。某虽未获承教,然寄示《语解》之徳,不可忘,故不敢不尽其忠。
孔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虽"成事不说","遂事不谏",然事既未往而犹在也,可但己乎?朝中熙洽安居,无一兴作,而远方自困敝极矣。上下相蒙,不知其终,此愚者在闲旷,犹寝食不能以自安者,况参法从当论思献纳之任者乎!
愿进忠嘉,以慰天下之望。

与折允升书
辱书,不意令祖母倾逝。
《礼》曰:"父在,为母齐衰服。"在齐衰中,不敢见其父者,不敢以丧礼见也。父为至尊,至尊在,则不得伸其私。尊于嫡母如此,于妾母则又不得如此矣。

与张敬夫
愚无知,而贤者过听,以为似有所闻,可与论学,下问以为仁之方。世衰道微,及此者鲜,过望幸甚!第某孤陋,不足以发贤者之深思也,然蒙谦下之诚,不敢虚辱,请试道愚见私意,害仁贤者之言是也。
如令尹子文之忠,似不可谓之私意,而孔子不以仁许之;如陈文子之清,亦似不可谓之私意,而孔子亦不以仁许之。仁之道大,须见大体,然后可以察己之偏,而习于正。乍见孺子入井之时,孟子举一隅耳,若内交,若要誉,若恶其声,此浅陋之私,甚易见也。若子文之忠,文子之清,而不得为仁,则难识也。敬夫试思之,此言或有理。幸深思之,则天地之纯全,古人之大体,庶几可见乎!
又寻常士子讲学,举疑义欲相滋益,其不复嗣音者多矣。向以子文、文子不得为仁之义闻于左右,左右久而不忘,复以见教,此所以加于人一等也。来教曰:"仁岂易言哉!须会于言意之表,而的然有见焉,可也。"此言诚是也。某反复来教,以左右未能进于此者。然则欲进于此,奈何左右试以身处子文、文子之地,按其事而绳以仲尼之道,则二子之未知者,庶几可见,而仁之义可默识矣。孤陋据所到而言,未必是也,惟留意裁察,幸甚!
又示谕子文、文子之说,善矣。然犹是缘文生义,非有见于言意之表者也。子思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仁也者,人之所以为天也。须明得天理尽,然后克己以终之。以圣门实不与异端空言比也。空言易晓,实际难到。所以颜回、仲弓亚圣资质,必请事斯语,不敢以言下悟便为了也。敬夫高明谦下,愚见及此,不敢不告。然亦未必便是极致也。有以见教,却望毋惜。
又,学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有体而无用,与异端何辨?井田、封建、学校、军制,皆圣人竭心思致用之大者也。秦汉而下,兴者虽是英雄,亦岂能胜于圣人哉!改制立法,出其私意,一世不如一世,至于近世,坏乱极矣。欲复古者,最是田制,难得便合法,且井之可也。封建,择可封者封之,错杂于郡县之间,民自不骇也。古学校之法,今扫地矣。复古法与今法相增减亦可也。军制,今保伍之法犹在,就其由增修,循使之合古,行之二十年,长征兵自减,而农兵日盛。但患人不识圣人因天理、合人情、均平精确、广大悠久之政,不肯行耳。图尽是死法,无用也。心之精微,笔舌岂能既哉?其法具在方册,只是散乱不成条理,精考精思,便自可见。
又,时蒙不弃,访以大道,殊激颓衷。夫理不穷,则物情不尽;物情不尽,则释义不精;义不精,则用不妙;用不妙,则不能所居而安;居不安,则不能乐天;不能乐天,则不能成其身矣。故学必以穷极物理为先也,然非亲之,则不能知味。惟不知味也,故终有疑,必待人印证也。左右既进乎实弟,必敬以持之,高明博厚,日进无疆,圣门有人,幸甚!幸甚!
又,不意尊夫人倾背,伏惟孺慕号绝,何以堪居!然先王制礼,归于一者也。所以消息以道,毋过摧伤,勉襄大事。古之人进徳修业,正在难处之间,要不失至理而已。
又迭蒙相公亲翰之赐,又蒙特遣名医为之切脉察病,而叔父处又传致钧念之厚,下情感戴,不可言陈。窃伏自念,所以得此者,岂不以其粗能安贫守道,或不玷其先人故乎!大君子顾盼浚进,成人之美
下一页 (1/6)
下一楼›:与孙正孺
贫家绝禄,又供远费,会计岁入不赡,正以为挠,辱下喻。
寻常亦为公忧之,然闻 ..
‹上一楼:与陈应之书
顷蒙颁惠先集,伏读再三。见谏议虽去言路,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剔抉奸邪,披 ..

查看全部回帖(36)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