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语言文字学家胡吉宣
现在,在网上以“胡吉宣”这三个字进行检索,就会出现关于《玉篇校释》的资料和以下的文字介绍。(来源:http://baike.so.com/doc/5109865.html)
胡吉宣(1895~1984),别名子珣,今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定志专攻语言文字学,长期在上海图书馆善本组研究古籍。1981年2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字原》、《字监》、《玉篇引书考异》、《六朝说文辑注》(未刊)等。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其手稿影印的遗著《玉篇校释》,皇皇四百万言巨著(十六开精装六大册),是他毕生精力的结晶。
南朝梁顾野王所撰《玉篇》,是我国古代继许慎《说文解字》之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用楷书建字头以辨析形义的第一部字书,且比《说文》多收六千余个字。传世刻本都已经过唐宋人删订。二十世纪初,原本《玉篇》唐写残卷在日本发现,引起中国、日本和世界各国有关人士的极大兴趣,论文、专著不断发表,但没有人为《玉篇》全书作校订注释。
胡吉宣从三十年代开始,就从事《玉篇》的辑校注释工作。他以传世刻本为基础,加入原本残卷全部内容,并从中国和日本的古文献中爬梳扶剔,辑出大量原本《玉篇》佚文。然后就原本、佚文、传世本等精心校勘,引用大量古代文献,注释考证。历经四五十年,几易其稿,著成《玉篇校释》,成为迄今为止搜集《玉篇》原本文字最多的《玉篇》详本和内容极为丰富的大辞典,为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实,胡吉宣原名胡哲宣,我们家乡观海卫话里“哲”和“吉”的发音一样的。吉宣公是我们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街胡氏的哲字辈的长辈,是著名的胡可庄教授之子。听说,吉宣公生长于鸣鹤场的房子里。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吉宣公被写为鸣鹤场人。但是,木兰认为应该记载为:胡吉宣(1895~1984),原名胡哲宣,别名子珣,浙江慈溪观海卫三官殿街人。(或许,这是讨论家谱和世系时的说法。据说,按现在正规的说法,我们三官殿胡氏都该写成观海卫镇卫东村人。)
网上看到甘桁先生的一篇《亦幻法师》文章,其中关于吉宣公是如何书写《玉篇校释》,摘录于此。(来源:http://ganheng1939.blog.163.com/blog/static/12273396720097244841350/)
大约在1974年,由兰轩先生引荐,我来到七浦路幽花丈室,见到了亦幻法师。亦幻法师博学多才,擅长诗词,被称为曼殊上人之后的杰出诗僧。他对马列主义学识也能融通,谈起来口若悬河,如数家珍。亦幻法师知道我教学之余喜欢研究学习文字学,特介绍我认识胡吉宣老人,胡老专攻语言文字学,长期在上海图书馆善本组研究古籍。此时八十高龄胡老,精神矍铄,正在埋头修订四百万言巨著《玉篇校释》,
亦幻法师热心助人,胡吉宣老人穷毕生精力撰几百万言的《玉篇校释》,他四处写信托人帮助出版,当时“知识越多越反动”甚嚣尘上,我心中怪嗔法师太不识时务,谁愿意出版这种没有多少人看得懂的文字学书。他写了介绍信让我登门去请教。胡老就住在淡水路,我岳母家的后弄堂。胡老大约年愈七旬,骨瘦如柴,家境窘困,著《校释》是用毛笔抄写在毛边纸上,然后用线装订成一册册,自云连买纸的钱亦匮乏。看他抽着劣质香烟,以茶末屑泡茶,确实可以想见他生活的艰辛,据说是靠政府补助费度日的。泛黄剥落的墙上挂着潘伯鹰、吴湖帆等名家馈赠的画作,四处杂乱堆满书籍,却是书香洋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