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大海捞针”
前日,拿着积累了半年的网络搜索的成果—我家族先人的遗作目录,兴冲冲出门了。据说,这些文字或许可以挤到他人的字里行间中刊登出来。自西向东穿过上海城区,向老父亲去报告了。父亲看了书目清单,微微露出笑脸。
接着报告父亲:木兰“大海捞针”成功,把绍庭哥找“回家”了。还给父亲看了绍庭哥身份证明的照片,老人家点点头说:“面孔没变,对的。”
满以为,这下父亲可以表扬我了吧。没想到,父亲却非常肯定地说:“不对,还有一本可庄公的译著,你没有找到。”93岁的父亲,记忆力非常好,我是绝对认输。父亲又同时还讲起了与之相关的件件往事…….。我只能怯怯地对父亲说,再给我两个星期时间吧,我再去“大海捞针”。
天哪!大家都知道,在某一个特殊的年代,不少人的家里都被扫得片纸不留。先人的照片,有的只能从文化史料里找到。上海市图书馆古籍图书馆里也找不到的遗著,有的只能在拍卖行业的网页上搜到。我做事情的认真态度,也是闻名于海内外的。我不是都搜了吗,为什么还会有遗漏?
一路车上颠簸,一路想。踏进家门,打开电脑,我开窍了。胡可庄,原名胡濬康。我们后人一般称之为可庄公,甚至有许多后人都不知道他的原名。对了,我一直只用“胡可庄”三个字检索的。赶紧键入“胡濬康”三个字。
哈哈!木兰又一次“大海捞针”成功!捞到三根不亚于孙悟空耳朵里的“绣花针”。
第一根“针”:清朝光绪年间的胡浚康的译著《风车图说》。
第二根“针”:浙江大学历史系汪林茂教授在《史学月刊》2011年第6期的论文。(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 学科春秋 » 专题述评 » 定量描述下的学术史——以浙江学术史为例,http://economy.guoxue.com/?p=4377)
….思想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也有名不见经传、但人数更多、也为西学引进作出贡献的郑昌棪、舒高第、周郇雨、丁树棠、丁乃文、潘松、吴尔昌、许家惺、胡浚康、樊炳清...
第三根“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上一位图书馆研究馆员钱斌女士的大作《辛亥革命前期蔡元培与求是书院事迹述略》。(来源:http://www.doc88.com/p-7854750099133.html)(注:这几天老是在研究国内的五花八门的职称的称谓,方知图书馆研究馆员就是正教授。)
….. 蔡元培回到绍兴担任学堂总理(校长)后,廿五年三月下旬首次考察了求是书院。蔡日记中详细记载:"冒雨至求是书院,晤胡教习浚康….
这几天满世界找胡可庄的正高级知识分子任职证书。木兰恍然大悟,遗著在清朝,为西学引进作出贡献,蔡元培冒雨相见的可庄公,哪里还有我这一代人的教授证书?
据父亲回忆,可庄公比濬济公年长八岁,是1877年出生。如今,后人都很难找到可庄公的资料。可庄公是作为学术史的研究对象,存活于如今的文史哲教授的论文里的。
木兰终于懂了,什么是”永垂不朽”。
后记:
为了不再有遗漏,木兰又一次再用“胡可庄”三个字检索一次。
看到胡志挥的新浪博客---《我的家族》(2009-07-24)相关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