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 关于胡海问题的讨论我进入了情感的困惑
苗勇、南山二位宗亲:
您们好!因为我这人社交、族务以及本地高校受聘教学活动太多,时间较紧,所以上网不多,久违了,深表歉意!
当初,正当胡海的《大通考》,在网上热炒并普遍叫好时,唯独只有我发了一篇“敬告全体胡氏宗亲”,不要对《大通考》盲目崇拜的言论,并曾经向贵网承诺过:我将就此问题继续“危言耸听”、“展开阐述”,可是后来经过反复考虑,我进入了情感的困惑,就没有把我就此问题研究的结果发表出来,为什么呢?
正如南山宗亲2007年1月14日在“复铁华兄宏文拜读”中所说的:“我们等待胡仕奇宗亲发表关于他对胡海观点的看法,他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只是学术的严谨,可能还要假以时日。”谢谢您对我这么信赖,我确实如此!但是我很担心,我的文章一旦出现,就会像已开弓、却不能回头的利箭,会使对方受不了,毕竟是80岁的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不能因为学术之争气坏了他老人家身体,若有三长两短,我岂不成了罪人?我确实从内心祝愿他老人家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18省下乡取证,3公斤手抄资料,10公斤复印资料,一堆数字记录的,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14年漫长的寻根历程”,他这种不辞劳苦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令人佩服的。也是我无比崇敬的。不论《大通考》是否得到广大胡姓宗亲的认可,毕竟是他、甚至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成果和结晶。如果照我类似于当年中苏论战时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言辞,逐篇去予以反驳的话,肯定有损他老人家的身体健康。
不过,我还是那句话,胡海老先生研究的民间资料,“只能作为中国正史乃至胡氏族史的拾遗补缺”!《大通考》最有参考价值的部分主要体现在明清至今,在此时代之前的就太不好说了,因为他的研究有悖于《史记》、汉、唐、宋史,所以不可盲目崇拜和接受。我认为,如果全国当今联谱以《大通考》为蓝本,就是整个中华胡氏的悲哀。司马迁说“人子之行莫过于辱先”,找错了正宗嫡脉的祖先难道不是辱身、辱祖的悲哀吗?这个问题我今天只能点到为止。
以上就是关于胡海问题的讨论,我进入了“情感的困惑”的原因。为了胡氏宗亲的亲情与和谐,为了有利于胡海老先生的健康长寿,我与胡海老人的学术之争我暂时宣布退出。
湖北孝感澴东胡氏 胡士奇
2007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