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三、多方查找线索
2月23日去和县时,妹夫陈平送给我一幅棉布质地的马鞍山地图,其中有最新的和县行政区划与交通旅游地图,这为下步寻找和县胡氏家人提供了方便。特别是看到地图上星罗棋布的河流、山川、村庄地名,顿时有一种梦回故乡的亲切感。
我的故乡和县地处皖东,向来都是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十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可谓区位优势独特。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巢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乘车自县城至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120分钟。“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65公里,有三处1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即落脚在和县南端,南京长江大桥至和县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至和县北端只有20公里。马鞍山长江大桥即将于2013年底建成,其引桥在和县东端。和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江淮丘陵尾部,海拔200~300米,东南大部为沿江平原,海拔50米以下。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并行注入长江。滁河为本县与全椒县界河。这里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7℃,年降水量1000毫米,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的地方。
和县古老而又神奇。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了这片土地,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将和县推向了世界。和县山川毓秀、名胜棋布,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王政二十四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改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又划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2011年划给马鞍山市。可见和县的行政归属变动不小。
如今的和县,“三棚加一塘,致富奔小康”──大棚蔬菜、大棚养鸭、大棚养鸡和精养鱼塘,是和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是农民致富的源泉。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到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6.7万亩,年产量50.9万吨,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之后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五个能人带全乡,万吨蔬菜过大江”曾传为佳话,是和县蔬菜发展的缩影。
说到家乡的特产,那也是很多的。如香酥麻雀、炸牛肉、卤鸭、甜叶菊、乌江霸王酥、白桥茶干、姥桥花生酥、绰庙酥等。
和县的名人更是很多。有唐代诗人张籍(约767~约830),北宋著名歌豪杜默(1019-约1085),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1132~1169),清朝文学家陈廷桂(1768—1842)。近现代有: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许海峰是我国著名的射击运动员,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成龙是大中华区影坛巨星和国际功夫电影巨星,祖籍安徽芜湖鸠江区沈巷镇(原属于和县的沈巷镇于2011年8月22日正式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