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连载:《追寻之路》----胡平华(江苏南京)
回帖:七、寻访怀宁
怀宁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前沿。东靠安庆市,西邻天柱山,南连望江,北接桐城。东晋置怀宁县。据《资治通鉴》注:“盖以怀宁蛮左名也”。另据《名胜志》:“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土也。”东晋义熙年间(405-418)江州刺史桓玄起兵反叛,晋派大将刘裕前往平叛,打败了叛军,杀了桓玄;为除心腹之患,晋安帝废除皖县,并在皖县旧址上重新建置,取“永怀安宁”之意,立县曰“怀宁”,属晋熙郡。怀宁山川秀美,地理位置显赫,境内有由北向南的崇山峻岭,两侧为平岗及水网交错的复杂地形,能攻能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怀宁县城屡经变迁,自东晋建县以来,县城搬迁之多,成为安徽乃至中国历史上奇特的“迁城现象”。
首址梅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始置怀宁县时,县治梅城(今潜山县梅城),为原汉皖县地。在设怀宁县的同时,又于汉庐江郡的南部另设晋熙郡,下辖怀宁、新冶、南楼烦和阴安4县,晋熙郡治亦设于梅城,郡、县同城而治。此后,尽管州、郡屡经变更,但州、郡治所均在怀宁县城。直至南宋嘉定十年(1217)第一次搬迁之前,怀宁县城(今潜山县梅城)一直为州、郡、府治所在地。
迁治宜城。怀宁县城的第一次变迁,是南宋景定元年(1260)三月。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改安庆府筑易守难攻的盛唐湾之宜城渡并废舒州,怀宁县治随安庆府从潜山梅城迁宜城附郭,从此府、县同城,地域全属怀宁县,一直延续到清末。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府,自此安庆为安徽省治,怀宁县城亦省垣所在,省、府、县同城而治。
定治石牌。怀宁县城的第二次变迁,可谓反反复复。1938年,日军入侵安庆,县治由安庆先后迁至三桥、石牌,抗战胜利后,又由石牌迁回安庆。1949年4月23日,安庆解放,以怀宁县城及下属4镇再建安庆市,怀宁县治又相继迁驻洪铺、石牌。1950年5月撤销市建置,市区划归怀宁县,成立怀宁县城关区,县政府又由石牌迁来安庆。10月7日恢复安庆市,怀宁县城于12月11日迁出安庆,定治石牌。
迁驻高河。怀宁县城的第六次变迁,是世纪之交。出于合九铁路交通枢纽的修建,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怀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石牌迁至交通较发达的高河镇。2002年1月,怀宁县城实现整体搬迁。高河旧名高河埠,是安庆市通向江淮地区的北大门,也是皖西南地区通江入海的咽喉要地,素有"襟江淮,控鄂皖"之说,距合肥152公里,距安庆、桐城、潜山均为37公里,处于桐崐城、潜山、安庆中心位置,区位优势极为优越。
黄梅戏是构成怀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的最早源头可能是来自安徽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此观点较为普遍)。传说清朝乾隆时期,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怀宁县目前共有20多家民间班社,其中,目前在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有石牌镇的新声黄梅戏剧团、石牌镇黄梅戏
下一页 (1/5)
下一楼›:八、咨询问题
接近中午时分,胡俊安排在秀山乡一个酒店吃饭。他打电话,把胡来清的女儿胡荷 ..
‹上一楼:六、重大突破与发现
四月中旬,又一次翻阅宗谱,看到祖先胡瑗系江苏如皋人,为苏湖教授,理 ..

查看全部回帖(5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