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建炎二年戊申(公元一一二八年),胡寅三十一岁。
春夏之交,寅至扬州,久不调。
七月,宋东京留守宗泽,屡请宋高宗回东京,不听,忧愤死(生公元一〇五九年)。
建炎三年己酉(公元一一二九年),胡寅三十二岁。
正月,金被徐、泗、楚州。二月,宋高宗南奔杭州。金入扬州,焚之而去。三月,苗傅、刘正彦等逼宋高宗禅位于皇子旉,改元明受。四月,宋高宗复辟,苗傅、刘正彦败死。五月,宋高宗至江宁,改江宁为建康府。二月时,寅以金兵渡淮,扬州溃,脱身至常州、润州间。朱熹记胡寅自扬州逃出时的情况:“胡明仲初召至扬州,久之,未得对。忽闻邻居有一卫士语一卫士云:“今夜次第去了”。 胡闻之,急去问之,云:“官家亦去”。胡只闻得一句,便归。叫仆糴数斗米,造饭裹囊,夜出候城门。暗中见数骑出,谓上也。遂出。逐后得舟渡江,乃见一人擁氊坐石上,乃上也。”(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七)
五月,寅至江宁,以枢密使张浚荐,复任驾部郎中,擢起居郎。寅有辞免起居郎奏状,下注“建炎己酉” (《斐然集》卷九)。又有祭外舅张兵部(哿),首署“承奉郎新除起居郎胡某”(《斐然集》卷二十七)。
七月,宋高宗升杭州为临安府,以张浚宣抚川、陕。以金人南侵,诏议移跸之所。
九月二十一日,寅上上皇帝万言书,首署“承奉郎新除起居郎臣胡寅”(《斐然集》卷十六)。另有进万言书劄子云:“条成一书,纲举七策,别为二十事,论巡幸之失,书拔乱之计”。(《斐然集》卷十)。他的万言书说:“陛下以亲王介弟,受渊圣皇帝(赵佶)之命,出师河北。二圣既迁,则当纠合义师,北向迎请。而遽膺翊戴,亟居尊位。……斩戮直臣(按指陈东、欧阳澈),以杜言路。南巡淮海,偷安岁月。敌兵深入陕右,连破京西,漫不治军,畧无捍御。盗贼横溃,莫之谁何?无辜元元,百万涂地。……方且制造文物,……讲行郊报……自谓中兴。敌骑乘虚,直捣行在。匹马南渡,狼狈不堪。淮南之间,又复流血。迨及返正宝位,移跸建康,不为久图。……一向畏缩,维务远巡,此皆所谓举措失人心之大者也。”万言书又列举“务实效, 去虚文” 分列为(一) 孝弟,(二) 求贤,( 三) 纳谏,(四)任将,(五)治军,(六)爱民,(七)为天子,分举如何务实效,如何务虚文。又举出如何纲纪国家的五事。最后提醒宋高宗如何北向有为,期以十年,扫除群氛,反对“惕息遁藏,蹈危负耻。”书上,宰相吕颐浩恶其切直,遂奉祠,除直龙图阁学士,主管江州太平观。
十月,金人大举攻宋,一路趋江西,一路趋两浙。宋高宗至临安府,又至越州。十一月,金兵渡江,连破抚州、建康。十二月,金破临安府、越州。宋高宗往明州,旋入海。
寅奉祠后,家在荆门,己为盗区。安国率家人渡洞庭而南,寓居湘潭。寅行次临川,值敌兵方下江西诸郡,道路梗塞,至次年三月,方抵湘潭家中。
关于胡安国由荆门迁居湘潭事,朱熹曾引胡安国之侄胡宪说如下:“向见籍溪说:“文定当建炎间,兵戈扰攘,寓荆门,拟迁居,适湘中有两士人协力具舟揖,往迎文定,其一人乃黎才翁。文定始亦有迟疑之意。及至湘中,则舍宇动用,便利如归,处之极安”。 又闻范丈说:“文定得碧泉(按碧泉在湘潭县南七十里),甚爱之,有本亭记。所谓(命门弟子往问津焉),即才翁也”。( 朱子语类卷一〇一)
建炎四年庚戌(公元一一三〇年),胡寅三十三岁。
寅回家途中,在处州,值兵火之乱(见崇正辩巻二下)。三月,寅回至湘潭家中。四月,寅有跋高宗御笔,下题云:“宣义郎、直龙图阁,主管江州太平观臣胡寅谨识。”(《斐然集》卷二十八)
胡寅在国破世乱的情况中积累了不少的悲愤和抑郁,他写出原乱赋(《斐然集》卷一),叙述了宋徽宗致乱之由,和对宋高宗的希望。他认为徽宗招致国土沦丧,父子被虏北去的原因是(一)宠嬖女色以启乱萌,(二)大兴土木,使人民流离失所,(三)任用宦官童贯等轻启边釁,(四)设立花石纲,搜罗天下珍奇花石草木鸟兽供个人玩耍,(五)迷信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