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十七、在如皋参访
离开泰州,经姜堰、海安的高速公路,直奔如皋老城区,寻找胡瑗的遗存。由于提前做了准备,看地图,打电话询问,得知老城内有好几个地方可以参观,如:水绘园内的纪念馆、如皋师范学院附小内的文庙大成殿、安定幼儿园(原安定书院)、安定广场等。
当然,对于如皋,我们知道她在江苏省内是一座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皋(411年建县)已有1600年建县史,有文字记载历史约2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相当丰厚。三国军事家吕岱、北宋教育家胡瑗,宋代词人王观、明末文学家冒辟疆、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法学家韩德培等等,是历代如皋星空中一颗颗耀眼的星座。如皋现存大量独特卓异的人文景观,如皋古城内外城河外圆内方,形如古钱,自古以来就是货物集散、商贾云集的生财之地。隋代建筑定慧寺,山门北向,曲水环寺,群楼抱殿,为中华寺庙一绝;明代建筑文庙大成殿国内罕见的全楠木结构;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水绘园被誉为海内徽派园林孤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皋师范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内有中国教师教育博物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公园)位于如皋城东,占地近300亩,在如皋建军的红十四军,是江苏境内唯一的正规编制中央红军。此外,还有灵威观、法宝寺、济忠井、集贤里、石合泰等许多具有文史价值的遗迹和民居,富集着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乾隆年间,如皋曾是苏北最富的县,享有“金如皋”之美誉。
如派盆景系中国盆景七大流派之一,与岭南派、沪派、扬派等各领风骚,以其“云头雨足美人腰”的独特造型享誉海内外。中南海、钓鱼台、毛主席纪念堂等重要场所以及一些中央国家机关,均可见如皋盆景的身影。如皋花木盆景栽培始于宋代,兴于明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如皋先后有600多盆盆景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荣获大奖。2012年,在荷兰举办的2002年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评比出的9枚金奖中,如皋独得3枚。如今的如皋已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盆景出口基地,花木盆景种植面积有20多万亩。
如皋还是长寿养生福地,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据最新统计,如皋145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70多人,其总数位居全国县(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世界上闻名的长寿之乡不是在高寒地带,就是在偏僻的山区。而地处江海平原的如皋,不仅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已引起国内外新闻传媒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如皋人种植白萝卜至少已有千年历史。相传在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6年)如皋定慧寺僧侣早有种植,将萝卜作为供品,并馈赠施主,时称莱菔,其种子叫莱菔子,供药用。后逐渐流传民间,广为种植。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编修的《如皋县志》载:“萝卜、一名莱菔、有红白二种、四时皆可栽、唯末伏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如今红萝卜种植已很少,只在端阳节前后有少量上市,都以白萝卜为主。如皋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水肥条件较好,且多为沙性土壤,很适宜白萝卜的生长。经过数百年精心栽培和选育,所产萝卜品位明显优于外地所产“如皋萝卜”名扬天下。而如皋又以如城周围所产的“赛雪梨”牌萝卜为最佳。现已培育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白萝卜良种。如形似鸭蛋的“鸭蛋头”茎盘细长似颈的“捏颈儿”百日可收的“百日子”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皮薄、肉嫩、多汁、味甘不辣、木质素少、嚼而无渣,以嫩、脆、甜享誉四方。2002年,在首届如皋,中国长寿文化节期间,国内保健专家们认为如皋的萝卜等食品有助消化等健身功效。有“萝卜响,咯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如如皋的萝卜皮”等谚语相传。用“如皋萝卜”腌制的“如皋萝卜条”相传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如皋酱酷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工艺生产的“东皋牌”萝卜条,选料认真、工艺考究。形似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