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二十二、在苏州
周六下午,我们完成了寻访无锡胡文昭公祠的既定任务之后,没有时间去无锡胡家渡和村前村寻亲,就直奔苏州,主要是寻访文庙和碑刻博物馆。从地图上看,这两处地点都在人民路上,而且在出发前还通过一个旅行社打听过,文庙天天免费开放,碑刻博物馆就在文庙内。
据记载,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中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范促淹出任苏州知府的次年,在南园遗址上设学立庙,庙学合一(即文庙府学合一),范仲淹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即校长)。因为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此后历经拓建到明清两代,府学文庙的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近二百亩,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离开无锡时路线走错了,在无锡东绕了一大圈,才驶上去苏州的高速路,因此到达苏州人民路也就耽误了不少时间。车子开进文庙后门,工作人员告知,文庙已经停止参观,而且周六、周日博物馆也不上班,查不到资料。我们告诉他们,特意从南京专程而来,简单看看碑刻也行。经过商议,这里工作人员终于让我们进去参观碑刻。
然而我们来到这一排排碑刻的面前,在无人指引下,如要找到有关胡瑗的碑刻实属不易,况且,这里展示的仅仅是碑刻博物馆的一小部分。尽管如此,既然来了,就抓紧时间看看。这里第一排碑刻多为当地告示,以明清两代为主,看上去十分壮观。
据说苏州文庙内碑刻颇多,其中尤以《平江图》、《天文图》、《查看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等“天地人城”四大宋碑最为著名。它们原先放在大成殿,现则被转移到殿侧的厢房内,实行专项保护。其中:
《平江图》碑高2.76米,宽1.48米,单线阴刻,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该碑精致地描绘了当时平江府城(即今苏州城)的布局状况,包括城墙、官府、寺观、商行、书院、仓库、兵营、园林、河流、桥梁、道路等各种建筑和名胜古迹,标出了613处名称。图中绘有总长约82公里的数十条河道和359座桥梁,充分反映了江南水乡城市的风貌。它还记载了50多座寺庙道观、12座古塔、65座跨街牌坊,其中不少保留至今。因碑刻年代久远,1917年曾对模糊不清之处加以深刻。这幅平江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三块宋碑都是在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由黄裳绘制,并在淳祐七年(1247年)由王致远刻就的,格式均为上图下文。《天文图》碑高1.9米,宽1.08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东方星象图。它的上部刻有北宋元丰年间观测到的星辰1440颗和星座280个,下部刻有2091字的注释,简要介绍一些星体和天文现象,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水平。《地理图》碑高2米,宽1.07米,详细刻绘了宋朝的山川城池,图下有645字的注释,大致记述了中国自禹至宋的版图变迁。它与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禹迹图》并列为中国三幅最古老的全国性地图。《帝王绍运图》碑高1.83米,宽1米,上部以图表方式列出历代帝王世系,排列十分详尽清晰,下部是550字的简要评述。
除了这四大宋碑,文庙还收藏了3000多块石刻和近万张拓片,包括陆机、黄庭坚、苏洵、苏轼、文天祥、文征明等名家的手迹或诗碑,以孔子、儒学、苏州经济、历代书法等主题分别陈列,1985年起辟为苏州碑刻博物馆。
经过这条碑廊,就来到大成殿前面的棂星门。我们看到文庙对面开放的大门已经关闭,只能看到文庙里面的情况。这座文庙内,孔子圣像居中,东西两侧是碑廊,北面是大成殿,南面是棂星门。文庙内还有不少银杏树,看得出来,这座文庙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先说说棂星门吧。
棂星门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重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是一座六柱三门四扉的大型青石牌坊。高8米,宽25米,8柱,7间,柱枋上镌刻龙凤,云鹤,花卉如意图案。棂星门一般为封建帝皇陵寝建筑,传说是按神话中的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