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连载:《追寻之路》----胡平华(江苏南京)
回帖:二十五、目光转向北方
经过六、七两个月两次外出,对泰州、如皋、无锡、苏州、湖州的实地寻访,基本上对先祖安定先生的生平、事迹、遗址以及一千年以来的影响有了初步了解。尽管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破解,如泰州中学内为何称“明理达用”,而不直接引用安定先生所倡导“明体达用”,已经去函泰中询问;又如怎样与无锡堰桥胡家桥的胡祥明等宗亲取得联系,进一步寻访胡姓文化等,但这一切丝毫不影响对其他方面的寻访。于是,再次将目光转向北方诸地。
在甘肃泾川方向,得知西汉始设安定郡,管辖今甘、陕、宁交汇的陇东地区,下辖21个县。东汉时,下辖20县合并为8个县,即今泾川、灵台、镇原三地。三国至隋朝期间,安定郡先后变化不大,唐时安定郡改泾州之后,安定郡不复存在。这几百年鼎盛时期,安定郡胡姓人物辈出,如胡遵、胡建、胡义周、胡国珍等均为名臣,正因为如此,胡姓安定堂从此出名。可谓“天下胡姓出安定”,指的正是胡姓在安定郡声望最高,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为庞大的一支,安定成为后世胡氏最普遍也是最响亮的堂号。“安定堂”也就成了胡姓的突出标志。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安定即泾川,泾川是安定郡泾川的治所。由此可见,泾川占尽了安定郡的历史风光,如能去泾川实地寻访一番岂不快哉?
然而,今年计划实现不了,如何是好?正在为难困惑之际,听说小区里有位杨大姐要回甘肃庆阳老家避暑,我与陈志说,能否请其回去后托人打听一些情况,没想到杨大姐一口答应。我列出一个清单,主要了解四个方面情况:安定郡遗址有无?安定城楼有无?以“安定”命名的街道、路桥可有?现在胡姓人家集中居处和安定胡姓遗址有无?没有预料到,杨大姐回去后不久便来电话告知:泾川安定城楼保存得很好,其他情况仍在了解之中。
关于安定城楼之所以出名,是与李商隐大作《安定城楼》有关。李商隐当年在泾川所作:
迢递高城百灵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五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此诗讲的是当年李商隐做了泾原(即泾川)节度使王茂元女婿,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回泾川登楼有感,写此遣怀。其气势非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虽仕途受阻,但不气馁。可见是一首不朽的政治抒情诗,是晚唐时期年轻士子在朋党争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李商隐全诗最大特色是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其中四个典故,都能贴合自己的身份、处境与思想感情;而且相互联系、构思缜密。如颔联所用的贾谊、王粲的典故,一是年龄同自己相仿,都是奋发有为的青年时期;二是经历遭遇同自己相仿,都在“虚垂涕”、“更远游”之痛;三是与颈、尾联结构紧凑,颈联用范蠡之典,是正面阐明“垂涕”“远游”的目的,尾联鸱鹰忌凤凰之曲则速写他人对“垂涕”“远游”动机的歪曲。另外,此诗用典手法也多有变化,贾谊、王粲典是明用,好在准确深沉;范蠡曲是隐用,好在有意无意之间;出于《庄子》的典是活用,好在灵巧而流转。前两联忧念国事,感慨身世,哀惋中见愤激。后两联自抒伟抱,抨击腐恶,振拔处见雄放。全诗赋比交替,虚实相生,文情跌宕,气势磅礴,学杜甫七律而独得精髓。正由于能通过使典用事含蓄而深刻地抒情言志,《安定城楼》才成为李商隐七律代表作之一。
《安定城楼》,是官场失败者心境尽现的代表作,凡经历了官职被人谗言而失,或被人顶替,或已完成提名、察考、审批等程序而在发榜时却无,或当官不是看政绩而是靠关系,或不会行关系只知干事并未升迁,或功勋卓着却被下狱等等古代官场弊端之后的当事人都可以在安定城楼上吟出《安定城楼》的韵味。
李商隐在泾州创作的一些诗歌中的意象也成为他以后的诗作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贾谊、青鸟、锦瑟、西王母曾不止一次出现在他以后的诗作中。
李商隐在泾州的生活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他人生和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的生活变得屈辱而艰辛,他的思绪变
下一页 (1/3)
下一楼›:二十六、收到胡海老先生来信
七月下旬的一天,突然收到广州胡海老先生的回信,使我喜出望外 ..
‹上一楼:二十四、苏湖续记
离开湖州,计划下午去宜兴游览一下善卷洞,结果到达善卷洞正好下午四点, ..

查看全部回帖(5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