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二十九、关于胡瑗籍贯的考证
这是闫晓斌先生《安定先生胡瑗》书中最吸引我关注的一个问题。这大半年来,我不得其解的是,胡瑗先祖究竟来自甘肃的安定郡,还是陕西子长的安定堡?现在,阅读该书中梁劲泰、强世杰所作“关于胡瑗籍贯的考证”一文,对其中许多疑问终于找到了答案。下面全文转抄如下,应该是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结论:
今年,“胡瑗思想文化研究与开发项目课题组”(以下简称问“课题组”)对于胡瑗的籍贯问题展开了全面的考据。至2010年底,该考据已经获得结论,可以确定胡瑗的籍贯是陕西路安定堡(即今陕西省子长县)。因此,子长县以“胡瑗故里”名义作进一步的相关文化研究和开发是完全可行的。
一、关于胡瑗籍贯的可靠相关记载
胡瑗的籍贯究竟出自何处?虽然当今各地对胡瑗的介绍大部分都称其“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但是根据是什么?这是本课题组考据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关于胡瑗籍贯最可靠的文献记载出于四处:
1、蔡襄(1012—1067)的“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四库全书•端明集》卷三十七)。文中指出“胡氏世居长安,询为唐兵部尚书。其孙韬,因乱留蜀,为伪蜀陵州刺史。蜀平归京师,终卫尉卿。于君曾祖,生泰州司寇参军讳修巳,卒葬海陵。司寇生宁海军节度推官讳讷,赠太子中允,博学善属文,吕文靖公夷简尝荐其书备修国史。君其长子也,讳瑗,字翼之”。
从蔡襄文中可以看到:胡瑗先祖可以明确追溯到胡询,胡询在唐代时任兵部尚书。胡询生子胡禹谟,胡禹谟初担任起居舍人,后累官至四门博士,太子中允。胡禹谟生有一子胡韬(胡氏家谱中亦作胡韫,根据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中的蔡襄文,应为胡韬)曾出任过蜀(五代时,孟知祥在四川称帝,国号蜀)陵州刺史。胡韬生有三子:长子胡修巳,次子胡克巳,三子胡恭巳。胡修巳登进士第,担任海宁司寇参军。胡氏因此迁居海陵,胡修巳生有一子胡讷,出任过宁海军节度推官。胡讷就是胡瑗的父亲。
蔡襄文中还提到,“母隋氏,赠京兆县太君。娶王氏,封长安县君。”胡瑗的母亲隋氏被封为“京兆县太君”(“县太君”或“县君”相当于五品夫人),夫人王氏被封为“长安县君”其中,“京兆县”和“长安县”都处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朝廷这样封赐,应该主要是考虑了其陕西籍贯的问题。
2、欧阳修(1007—1073)的“胡先生墓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五•居士集卷二十五)。文中说: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人,后为泰州如皋人(清同治《湖州府志》载“胡先生墓表”为:“先生讳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京兆人,后为泰州海陵县人”)。这是因为胡瑗的祖上曾经出任过陵州(今四川省仁寿县)刺史,后来到祖、父辈时定居在如皋。这与蔡襄的“(胡)询为唐兵部尚书,其孙(胡)韬因乱留蜀,为伪蜀陵州刺史”等的提法是一致的(另一种上边提到的“胡先生墓表”的说法与蔡襄的提法也是一致的)。
蔡襄、欧阳修与胡瑗(993—1059)都是同时代人,又都是北宋的大文人,而且亦是好友,彼此之间是非常了解的,所以蔡、欧二人的记述是最为可靠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蔡、欧二人的文章中都没有出现“安定”二字,其原因是胡瑗生前没有“安定先生”的称谓。
3、《宋元学案》(清黄宗羲原本〈1610—1695,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全祖望〈1705—1755,清代学者,文学家〉修订)其首篇学案就是“安定学案”。文中说:“先生世居安定,流寓陵州。父讷,为宁海节度推官,随任生于泰州,宁海乡先生故址也。人称之为安定先生,溯其源也。”在《宋元学案》中,出现并解释了“安定”二字的由来,认为是“溯其源也”。这个提法可以在宋代的史料中得到佐证,“胡翼之,本海陵人,学者尊其道,称为安定先生。”(〔宋〕龚明之撰:《中吴纪闻》卷二)龚明之(1091—1182),江苏昆山人。“胡瑗以布衣召,论乐为湖学教官,学者尊之为安定先生。”(〔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十一)潘自牧,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