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三十二、去桐城拜会兄长
从合肥到桐城大约有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加上有手机GPS系统指引,一路上很顺利。由于天热,我们决定到桐城市后,先安排好住宿,再去拜访和观光。
出发前,我通过电话联系上了位于和平路上的迎宾馆,但到达桐城市进入和平路后,却找不见迎宾馆。通过GPS查找,显示车子已经开过了,我们又拐弯回头,没多远,又显示已经开过了。在这条路上根据GPS显示,我们已经转了几次来回,仍然看不见迎宾馆的指示牌。这时,我们看见一处类似招待所的地方,就直接开车进去。一问可以住宿,便开房间住下。后来证实,是GPS显示不对。迎宾馆应在和平路的北段,靠近龙眠路的地方,但GPS没有显示出来。
住宿进房间后,我们即洗漱一番,换了衣服,这才开车外出。这时间还早,不如先游览几个地方,再去拜会同宗兄长。一打听,城里有六尺巷、文庙二处景点,都不远,于是我们开车前往游览。
六尺巷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以上故事说明,包容忍让和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和恭谦礼让的为人永远令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如今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所以,到安徽桐城去的游客,六尺巷是必去之处。此处景点虽然不大,游览时间不长,但所受启发和留在脑海里的印象极深。下面一处景点便是文庙,也是在不远处的地方。
桐城文庙,位于古城中心,面临广场,处于丁字街口,构成了大街的端景,也是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优秀手法(市委市政府已搬迁出此处,留下了新扩建的广场)。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年间,扩建于明洪武初年,旧时为桐城地方祭祀供奉孔子而兴建的礼制性建筑群,是被历史物化了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文庙,又称孔庙、圣庙。历代封建王朝尊孔崇儒,至唐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立孔子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