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三十六、寻找太学故址遗迹
10月4日是外出第三天。打算上午自驾游览一下,主要去河南大学寻找太学故址遗迹。一早起来,我约陈志上街看看,趁早餐前一会儿时间去位于开封市徐府街东北段路北的山陕甘会馆看一下。
传说山陕甘会馆是清代山西巨贾会同陕西、甘肃旅汴同乡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集资兴建的集会场所。整个会馆建筑,布局巧妙,结构严谨,砖木雕刻精美绮丽,巧夺天工。
穿过对面小巷子,十多分钟即到了会馆。会馆尚未开馆,进去不了,我们只能回头。回来途经“书店街”,这是座仿古老街。我们一边散步,一边欣赏。在一处雕像面前,陈志停下脚步,上前一坐,如同塑像中的一员,我的照相机咔嚓就是一张,很有意思!
早餐后,我们即打开GPS导航系统,前往河南大学。据记载:1900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光绪仓皇出逃,他们在开封行宫作出了在河南贡院进行全国会试的决定。1903年-1904年,中国最后两次会试在这里举行,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于此划上句号。中国各地的贡院,自科举考试废止之后不复存在,仅留下一些遗迹可寻。如今,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外语学院北侧,完好地保留了两通四角碑亭,每个亭内都立有一通清代河南贡院碑。其一为《改建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碑文为当时河南巡抚田文镜撰写;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碑文是时任河南巡抚牛鉴撰写。碑文详细记载了河南贡院迁移和兴建的具体情况,历经数百年后,碑文已是斑驳难辨。
1912年,以林伯襄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河南都督张镇芳的支持下,在古城开封清代贡院旧址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她与当时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呈三足鼎立的局面,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我们不一会即到达河南大学门口。在门口拍照后,即进入校门。走进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只见青砖绿瓦,飞檐走兽,雕梁画栋,中西交融。品读着掩映于翠绿中的近代建筑群,一种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美感不知不觉在周身蔓延。这些近代建筑群地处开封市旧城东北隅,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开宝寺塔(俗称铁塔),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从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有“六号楼”;东外侧有分布整齐的10座斋房(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楼”;西外侧有两座斋房(称“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与“重修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建筑群总体构图以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浑厚典雅,美观实用。该建筑群是河南乃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2000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称,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为北宋太学故址,即北宋胡瑗讲学之处
我们看到,这座1935年开工、1936年建成的校大门为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砖木及混凝土结构。大门上有筒板瓦,花脊走兽,下有斗拱承檐,椽飞起翅,四角如翼。外侧门楣正中“河南大学”校名,采用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样,庄重严正。内侧门楣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河南大学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河南大学大门于1936年建成后,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书写悬挂在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历经八年抗战,未毁于战火。1953年,校大门背面的校训被去掉。2002年庆祝建校9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校大门彩绘一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又重新悬挂于大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