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四十二、年度寻访的思考
因为上海去不成,此次广州之行便是年度外出寻访的最后一站。回到南京后,一边整理资料,一边为冬至和县清介堂“当宗”活动做点准备。我的初步打算是,要参加这次活动,向大家介绍寻访情况,带一些寻访照片给大家传看,同时,要向大家建议制定和明确今后“当宗”的规定,使“当宗”活动规范一些。我还打算印制签到表,掌握各家的联络方式,也方便以后“当宗”活动的联系。抽时间,也想看看四爷、四娘的故地(即四叔四婶),再去祭祀爷爷奶奶的墓园。在年底前,也要思考明年寻访计划,在春秋两季再与陈志同行。下面,分别就一些研究与考证,提出一些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之一、关于堂号
堂号,即一个郡望或一个家族有别于他人的名号。它借用了“登堂入室”的意思,目的是到一个地方或一个家族,须先了解其名称,以便联系与寻访。这堂号,有自称的,也有写在族谱上面的,也有用匾额形式挂在门口的,也有写在祖庙、店铺和生活器具上的,形式多样。从作用上看,郡望堂号一般情况下分作两类:一是纪念本姓的姓源或祖先的始封地,二是后世子孙为弘扬先祖业绩、功德而起的堂号。
这次探寻怀宁、岳西和如皋的胡姓先祖线索,都一致明确先祖其堂号为“安定堂”。因三国时魏阳陵亭侯胡质,子平春侯胡威,都死于安定郡(现宁夏固原、甘肃泾川),故其后人均称安定郡。原因很明显:一来不忘先祖发祥故地,二来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胡姓,如河南新蔡,也有堂号。因此,可以说古代堂号多为一个姓氏的徽记,也是一个姓氏的文化体现,表达了一个姓氏人家以及周围人们的共同愿望。比如说“安定堂”,从古至今都反映出人们希望和平、安定、团结,反对战争与动乱的众人心理,这应该值得思考与倡导。
位于怀宁茶岭泉水村的“清介堂”作为有别其他胡姓的一个堂号,是岳西县响肠镇胡氏宗祠的分支,应该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需要后人去研究传承的。我的理解,之所以称“清介堂”可能有以下几种意思:甘于清苦,乐于清贫;清白做人,清廉入心。目的是概括先祖精神,激励胡姓后人。我们作为“清介堂”的后人,应当不负先祖的期待,将先祖的传统精神发扬光大。
之二、关于族规
族规也有文化,它反映了一个家族长期形成、独自传承和寄望后人的一系列条规、要求、勉语等规范性导向,主要体现在宗庙、族谱、族规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胡姓家族也不例外。以陈胡公算起,胡姓家族己走过三千多年历史(周朝初年起算),由于先祖们受到儒学的熏陶较深,自觉地把忠、孝、礼、智、信作为胡姓人家立身之本。在所有的胡姓家规家训中,也从我在幼时接受教育的印象中,都将忠、孝放在首位。正如宋代胡铨家训所言“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等。所谓忠,是指对天子、皇帝,对国家要忠心,不得谋反、对抗;所谓孝,是指对父母、对上人(长辈)要孝顺、尊敬,不得有违人伦。而且,明确忠孝可以一致,要求做到两全。除了忠与孝,还有其他家规,如:勤劳肯干,节俭持家,积极上进,遵守法纪,讲究公德等。这些家规文化,是胡姓人家几千年来逐渐养成并遵守的好做法、好习惯,有利于安定和谐社会建设,是理应发扬光大和传承的。特别是从怀宁迁至和县等地的胡姓人家都有着上述家规的基本教育,能够长年坚持在山区勤奋务农,实属不易。正可谓:忠贞长者敬,节俭持家勤;守规重人品,思学求上进。
之三、关于取名与辈份(字派)
名字是人的符号,也是姓氏文化的一种体现。夏商时,多以甲、乙、丙、丁命名,周代则以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事件等起名,先秦至六朝则喜起单名,唐后喜起复名,并按族谱字辈取名。胡姓也同样有一定规则,一是姓名互训,如有颔垂、远处、长寿等含义来取名;二是姓名反义,即以下垂、无规矩的反义词来取名;三是姓名连义,以“有何故”、“何等”、“多么”、“黑”等意思的字相连接;四是姓名成词,即取古诗一句,姓与名成一个单词;五是谐音连义,主要取与“湖”同音字,来反映美景;六是希慕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