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更新:禀告先祖顺告宗亲
回帖: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六
古老而神奇的济水
——来自《济宁日报》  刘明 2012年4月6日
资料来源:http://epaper.jn001.com/JNRB/html/2012-04/06/content_3502.htm

  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我国的中原地区还流淌着一条闻名全国的大河———济水。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曾经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历经千万年沧桑变化,现在它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济水源头的济源和山东的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作为历史的记忆,还能让今人大致辨出古济水的走向。“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关于古济水的流向,《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头的水以地下河的形式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涌出地面,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至温县西北开始名为济水。然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河南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水第三次潜伏地下至山东定陶,浮出地面与北济水相汇合于巨野泽,在梁山、东平一带出巨野泽后,与汶水相汇合,再向北向东经过济南注入渤海。这就是古济水的大体流向,济水三隐三现,穿越黄河而不浑,百折入海,故而神秘莫测,令人神往。
  关于济水穿越黄河而不浑之说,历来众说纷纭,有种种解释。一是“济清河浊”说,认为济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浊的,济水从黄河中穿过而不混淆,越过黄河以后仍是清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二是“地下伏流”说,认为济水从黄河北岸潜入地下,南岸复出。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地质结构方面的依据。黄河和济水历史悠久,但是有关黄河和济水的历史记载只有两三千年,这可能是千百年来地理学家难解济水穿越黄河之谜的原因所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海洋地质研究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明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历史,同时也为我们解开济水穿越黄河之谜打开了一扇窗户。除此之外,古代文化遗址也是地理学家研究古代河流走向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两项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8500年前黄河与济水的关系:黄河在郑州以西巩义以东向南流,越过华中平原,在苏北流入南黄海;济水从王屋山东流至温县,然后南流至荥泽(当时的温县与荥泽间无黄河),出荥泽后向东流,经山东定陶、济宁、济南、邹平,在博兴入海。如此,济水与黄河并不相交都是各自独流入海的大河。关于文献记载济水穿越黄河这一历史之谜,我们可以从文献成书年代方面试探谜底。中国古代文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版本流传过程和成书年代并不十分清楚。与济水有关的《禹贡》《左传》《诗经》《水经注》《尔雅》《山海经》等主要文献的成书年代,大都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其内容虽然大都据有所本,但也有不少讹误,因此让后人常常纠缠在信史和传说的困惑之中。
  又据《东原考古录》记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济水在郓城分流南北,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南运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北济水为北清河,因汶济合流,又名大清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是济水的发源地,济南就是在济水之南的地方,济阳就是在济水之北的意思。而济宁一名的由来颇有些复杂,大部分人认为,“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济州从巨野迁到任城,因巨野一带常被河水淹没,而任城“地势高亢,关津险阻,可保安宁”,故名济宁。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值得商榷,第二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实济宁的得名与江宁、海宁、睢宁、淮安等城市的命名应该是一样的,这些城市大都位于河流的下游,河面宽广河水平静,不再决口泛滥,故沿岸城市多以宁、安等字命名,顾名思义济宁就是济水宁静安宁之地。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2)
下一楼›: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七
济水之源
——来自馨溢小屋的新浪博客(观海卫木兰)
‹上一楼:关于濬濟公名字    之五
沇水——来自百度百科的参考资料
]资料来 ..

查看全部回帖(20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