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字游族文学胡德棒备份资料
回帖:第五章:如何辨四声调平仄?
5-1, 平仄、押韵、对偶是格律诗的三大要素,学格律主要是指这三项。对初学者来说,平仄难度较大些。有人因为读了相当多的格律诗,做起诗来照猫画虎,押韵基本合辙,对偶词性结构也能掌握,但往往平仄不谐。因而平仄成了学格律中的"拦路虎"。其实掌握平仄并不很难,只要具备了下面三个条件,作诗平仄就能"达标":一是学会辨四声,这是学平仄的基础;二是掌握每句、每首诗平仄配置的规则,这并不复杂;三是能够按平仄配置规则调平仄,要求尽量掌握较多的同义而不同声调的字、词和词组,掌握诗词特有的倒装、浓缩等句法变化等,以便适应调平仄的要求,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修养。
5-2,前人学作诗均以辨四声为第一步,因为只有通过辨四声,懂得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才能学会平仄配置的规则。四声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它每个字都是单音,声有高低,音有长短、调有升降等区别。诗的平仄,就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区别,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音乐节奏。古时念诗不叫读,也不叫诵,而是叫吟。诗是供人们歌唱的,是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一声【胡注】 )、阳平(二声为平【胡注】)、上声(三声【胡注】)、去声(四声为仄【胡注】)。传统诗词用的四声,是古四声,确切地说,是唐宋时代的中古四声,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四声中阴平、阳平在古四声中统为平声,上声、去声古今略有变化,但大致相同,惟有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合到平声、上声、去声里面了,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其中变为去声的最多,变为平声的其次,变为上声的较少。但是现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诸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仍保留有入声。
5-3,所谓平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怎么样区别四声呢?,《康熙字典》开篇载有一首四声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声发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长,犹如木槌轻敲鼓心,其声为"东";上声发音响亮,没有尾音,读升调,犹如木槌击鼓面的四周,其声为"董";去声发音哀远,尾音较短,读降调,犹如木槌重击鼓心,其声为"冻";入声发音短促,没有尾音,读急调,犹如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其声为"笃"。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过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我们学古四声,可以从读、背古四声组词开始。
古四声组词
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
东董冻笃钟肿种烛江讲绛觉知指志质微尾未物
鱼语御月枯苦库阔梨礼利栗佳解界黠该改盖葛
真轸震质文吻问物昆捆困没滩坦叹脱间简涧吉
笺浅箭节肖小笑削交狡校脚高稿诰阁歌果个骨
麻马骂陌阳养漾药庚梗更隔丁顶定滴蒸拯证职
尤有又亦侵寝沁缉憨喊憾合盐琰艳叶缄减鉴甲
这30个组词是参照《平水韵》(也叫《佩文诗韵》)的106个韵部编组成的。
5-4,《平水韵》(《佩文诗韵》)的106个韵部韵目如下:
上平声
一 东 二 冬三江四 支五 微
六 鱼 七 虞八 齐 九 佳十 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
一 先二 萧三 肴四 豪五 歌
六 麻七 阳八 庚九 青十 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 声
一 董二 肿三 讲四 纸五 尾
六 语七 麌八 荠九 蟹十 贿
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
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
廿一马廿二养廿三梗廿四迥廿五有
廿六寝廿七感廿八俭廿九豏
去 声
一 送二 宋三 绛四 置五 未
六 御七 遇八 霁九 泰十 卦
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
十六谏
下一页 (1/4)
下一楼›:第六章:格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在辨四声的基础上学会了辨平仄,就可以学平仄配置的规则了。 ..

查看全部回帖(1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