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胡 真
胡 真,原名陆汉苹,1921年生于江苏赤贫家庭。1935年秋参加革命,同年在上海创办了《动荡月刊》,宣传抗日救亡主张,发表了处女作小说《家乡的河》和诗《一枝笔》。1936年在上海《新闻夜报》发表幽默小品文,是年冬,又创办了《少年人》杂志,邀请宋之的、张庚等人为之撰稿。1938年奔赴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后在马列研究院当研究生,在中央研究院当研究员,参与延安整风文件《列宁、斯大林等论党的纪律和党的民主》的编辑工作,为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翻译《马克思与职工会》。解放战争时在《冀东日报》当编辑,发表了一批杂文、散文、通讯。1949年南下到湖南,历任省文化局长、省委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兼省对外文协副会长、省政府文教办副主任兼省科协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出版局局长、省顾委委员等职。工作之余,写作并发表了一些文艺作品,为赖少其,韩笑等人的画集、诗集作序。先后发表了诗作《列宁在铜乐声中》、小说《一个难忘的冬天》、《最后一颗子弹》,出版了《常胜将军——朱可夫元帅传》,与他人合译出版了《邓肯与叶赛宁的生死恋》等书。曾为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志福总编纂,湖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有论文获得湖南省社科首届优秀成果奖。1960年曾任中国中苏友协代表团副团长访问苏联。主要著作:《列宁在铜乐声中》、《一个难忘的冬天》、《最后一颗子弹》、《常胜将军——朱可夫元帅传》、《邓肯与叶赛宁的生死恋》(合译)来源:《湖南当代作家小传》
胡统安
胡统安,1943年2月出生,桃江县人。大专文化。现任桃江县文联、文协副主席。在部队开始文学创作,写诗、散文、报告文学,也写小说和纪实文学。其中以报告文学和散文见长,发表作品20多万字。散文《箍桶篾》获《湖南日报》1990年《风采》征文一等奖;报告文学《奇迹,在这里发生》收入《为了枯木还春》一书,1991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还有《小厂群雕》和《桃花江畔崛起的锰城》两篇,被收入集子,1989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1992年与人合作的三集电视剧《天问山人》,已由湖南电视台摄制并在几个省市播放。还有多篇作品被收入国家级出版的丛书。主要著作:《箍桶篾》、《奇迹,在这里发生》、《小厂群雕》、《桃花江畔崛起的锰城》、《天问山人》(电视剧)来源:《湖南当代作家小传》
胡晓春
胡晓春,原名胡小春。邵东县人。1950年7月肄业于湖南省新化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同年9月参加工作,当过县报编辑、文艺科长、邵阳地区文联秘书长,并当选为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自1959年发表短篇小说《一条布围裙》后,在写作小说、散文、诗歌的同时,也写童话、曲艺及民间文艺的整理工作,八十年代以后,还热衷于楹联、灯谜等创作。先后共发表作品60万余字。其中童话《山猴子露丑》、《小花猫辩理》收入《湖南新时期十年优秀文学作品选•儿童文学卷》。主要著作:《一条布围裙》、《山猴子露丑》、《小花猫辩理》来源:《湖南当代作家小传》
胡 港
胡 港,笔名古巷,土家族,1959年12月出生。当过知青,干过印刷工,做过校对,记者,编辑。1982年在上海《萌芽》发表处女作《桃子熟了的时候》。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女人河上的男人们》、《沅江上的水手》。译文在日本、英国、新加坡发表。有电影、电视、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200多万字问世,并著有长篇小说《血神》。
主要著作:《桃子熟了的时候》、《女人河上的男人们》、《沅江上的水手》、《血神来源:《湖南当代作家小传》
胡渐逵
胡渐逵,1936年生于益阳。今任岳麓书社副编审,自幼酷爱文艺,五十年代初毕业于湖南艺术学校,旋任湖南歌舞团歌唱演员二年,后入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教高中语文多年。
八十年代初调岳麓书社任编辑至今。十多年来,于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诸学攻读甚勤,先后整理冯子振、王夫之、魏源、郭嵩焘等乡先贤名家遗著多本,编辑闻一多、任中敏、蔡尚思、羊春秋诸家精选的古诗文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