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安定胡氏祖源地寻根考察”活动专帖(2015.08.19--24)  安定怀祖  胡昌武
回帖:本次寻根考察活动背景资料之一:
安定郡
    《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条下颜师古注曰:武帝元鼎三年置。这就是说安定郡置于汉武帝时期。其郡下辖二十一县,曰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巒、三水、阴槃、安武、祖历、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支道。至东汉时期,安定郡及其属县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安定郡记安定郡辖县八,曰临泾、高平、朝那、乌枝、三水、阴盤、彭阳、鹑觚。由此可知,东汉安定郡辖县比西汉竟减去十三县之多,可见东汉安定郡的范围大大缩小了。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郡治不在原来的高平(宁夏固原)而改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南)了。这就是说东汉时的安定郡治已不在宁夏固原境内而南徙至今甘肃陇东。至于其郡一些易受羌人攻略的属县,特别是萧关(在今甘肃平凉北)之外的属县,不是内徙合并,就是被羌人占领了。
    东汉时安定郡的内徙和缩小,实际上是与其西北边的羌人的强大而密切联系的。《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很清楚,其文曰:羌既转盛,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朝廷从之,遂移陇西至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辙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趿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这次内徙,郡县并举,变动更大,安定郡徙于美阳。美阳在今陕西武功县北,距离长安已近在咫尺了。
    《后汉书.西羌传》又载:(汉顺帝永和)五年夏,且冻、傅鸡种羌等遂反叛,攻金城,与西塞及湟中杂种羌胡大寇三辅,杀害长吏,于是复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遣行车骑将军执金吾张乔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河内、南阳、汝南兵万五千屯三辅。《后汉书.顺帝纪》记此事更具体,其说(永和六年)冬十月癸丑,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此时,东西羌联合,已威胁到长安附近的三辅之地。安定郡又被]置于三辅之一的扶风境内。至于远离长安的西北边地,特别是宁夏固原地区,至少在第二次内徙后就被羌人占领了。换言之,东汉时的安定郡不但内徙,而且内徙了三次,即一徙临泾(今甘肃镇原),二徙美阳(今陕西武功),再徙扶风(今陕西西安附近)。《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安定郡还有八县的情况,应为反映的是东汉早期的情况,即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之前羌人还没有占领安定郡及其属县的情况。

西汉时期安定郡地图
  
东汉时期安定郡地图

胡姓郡望与安定堂:
郡望
郡,是春秋至隋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以秦为界,秦朝以前的郡比县小,秦朝以后的郡比县大。郡望:郡中望姓之谓。即每郡中最显贵的族群。就是说某姓世居某郡形成了名门高姓而为当地人所仰望。如陈留谢氏,鲁国孔氏,平陆孟氏,天水姜氏,太原王氏等。郡望的形成是在魏、晋至隋、唐时期,那时尊阀阅,崇门第的社会风气盛行,每个望族著姓都有自己特定的郡望名号。那时郡望的作用是地位标志,是荣耀的象征,是姓氏的代号。五代以后,门阀制度开始日趋衰落,隋、唐以后,郡望就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社会作用了。但郡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仍然被人们所保留和继承。在家谱中,郡望更多地是被作为一种家族名誉尊显的象征而受到后裔的推崇。通俗地说,郡望就是指某姓氏发迹的地方。但这个“发迹”地有时间限制,即在魏晋至隋唐时期以内,除此之外的时间内,其家族的新老发迹地都不能算是某姓的郡望所在。因为“郡望”学说的兴起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过了这段时间,各姓氏的郡望就已经定形了。“郡望”一词是书面语,在民间的口头语中一般称“郡脚”,意即姓氏最兴盛的根据地。
胡氏安定郡望的兴起
《三国志》、《魏书》、《晋书》、《北史》及地方志,分别不同详略载:“胡遵安定临泾人(胡学颜主续《胡氏世谱》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