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郑逸梅先生《高风缥缈玉篇楼》一文,附上文中所提及的那封郭沫若先生信函的复制件,转发于此。木兰一一查了郭沫若、顾颉刚、马叙伦、马叔平、童第周、胡朴安、沈尹默、吕贞白等各位大师的生平介绍,可惜大师们在1988年《逸梅随笔》出版时都已作古,都没有看到《玉篇校释》的出版。木兰想,或许是郑老先生代表那些在天国的大师们,以《高风缥缈玉篇楼》之文催促《玉篇校释》的出版吧。此书出版后不久,郑老先生代表了那一辈诸位大师“有生之日,得见此书出版,不负兄之一世苦心耳!”
作者介绍:
郑逸梅(1895~1992),男,汉族,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安徽歙县。本姓鞠,名愿宗,因父亲早殁依苏州外祖父为生,改姓郑,谱名际云,号逸梅,笔名冷香。农工民主党成员,大学毕业。32岁入上海影戏公司,并参加南社。1940年后历任上参音乐专修馆教授,上海徐汇中学教师,上海志心学院教授,上海国华中学校长,上海诚明文学院教授,上海新中国法商学院教授,上海晋元中学副校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上海普陀区政协委员。191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类文章而被誉为"补白大王"。
高风缥缈玉篇楼
出自《逸梅随笔》85-86页(郑逸梅著 1988年)
《玉篇》为梁代顾野王所撰,唐孙强、宋陈彭年等加以增补和删易,已非本来面目。这书为考释文字源流演变的津逮。日本刚井慎悟博士,著有《玉篇之研究》,阐发甚详。我国的《玉篇》专家,当推慈溪胡吉宣。他瘁力这书垂四十多年,晨抄暝写,不间寒暑,撰成《玉篇校释》,凡三十卷、四百万言。在校的方面,校订误字衍文、夺句错简;在释的方面,注重复原,及收集中日两国唐以前各书所引逸文。他老人家晚境坎坷,号皋苏老人。于一九八四年冬患病不治死,年九十。没有看到这书的问世,那是他生平唯一的遗憾。
(木兰注:此原件收藏于郭沫若纪念馆。)
吉宣,乃胡濬康的哲嗣。濬康读书上海圣约翰大学,为首届第一名毕业生,学贯中西,吉宣自幼颖慧,渊源家学。肄业北大预科,和顾颉刚同班同级,颇多切磋之益。他因病辍学,在家中潜治古汉文字,在中央大学所刊的《制言月刊》发表论文。印行《字原》、《字监》两书,转而致力《玉篇》,四易其稿。当时请郭沫若作序,郭覆书允之,云:“尊集何时能将全豹见示,序当遵命”。顾颉刚也有一书,称许他的《玉篇校释》,谓:“大著是一瑰宝,必不终于埋没。弟当随时进言,俾我辈有生之日,得见此书出版,不负兄之一世苦心耳!”当时马叙伦、马叔平、童第周、胡朴安、沈尹默、吕贞白等,对这书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奈是书僻字累累、难于排版,字迹又细似蚁足,不便影印。加之他晚年目昏手震,无法重行誊写,致使等身著述,成为一堆废纸,这是多么可惜啊!其它尚有《玉篇初校》、《说文声符假借考》两书,在他未死前二年,捐献上海图书馆善本组。又《唐写原本玉篇校注》、《玉篇引书考异》、《玉篇引古逸堂遗文》、《玉篇直音考》、《六朝本说文辑注》、《广雅疏证补遗》、《古今伪字考》、《同形异字考》、《古文钩沉》、《字话》、《字释》、《字衍》等,都不知下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