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根据我《胡氏族谱》记载,胡沐字子熏,国子监丞,年五十三岁,元末迁凤阳府。妻刘氏,生二子,长子大海、次子大渊。时至明朝,靖难兵起(公元1402年),大海 公第五子胡德山、第六子胡德水、第七子胡德林,兄弟三人挟老谱册,北上逃往山东境内,并由胡德山负老谱册逃于山东省黄邑(龙口市)高王村隐居,其后该村定名为“高王胡家村”延续至今。有诗为证:“吾祖原籍凤阳府,靖难兵起迁东土。携手同行兄弟三,中有贾奴共步武。以一迁潍一迁文,言就尔居乐田圃。惟有吾祖德山公,相厥高王为安堵。初娶刘氏继聘包,子孙磊落能绳武,辨讼诬、识民苦,称德洋、颂恩普,种种善政难尽数。嘉言懿行载邑乘,略举一二明肺腑。及今每到古冢前,心痛鼻酸不忍睹。”
我胡氏自靖难兵起,先祖 德山公(胡大海的第五子)负老谱册,逃于黄邑,生五子:长琛、次璜、三琮、四珦、五璟。嗣后 琛祖生三子:长钧、次钊、三镛。皆居黄县。璜祖殇。琮祖生二子:长铨、次锺,亦居黄县。珦祖生一子镇,迁居莱邑。璟祖其后失叙。······ 嗣后以齐鲁大地为乡土,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作者:胡国用(胡人言之、古月清风).
因时局战乱(靖难兵起),先祖德山 公兄弟三人,选择的是 弃家远逃,所以,我对楼上的这段文字理解并认可。如“ 村周围已经有祖坟7、8处,每处坟头数量不少于20座,家里老人也说不清这些坟的渊源。听村里老人说,这里胡家以前是个大户,在村东四面环水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寨子,还出了个总兵叫胡大海。前些天听说,现在有陈姓后人,正在村周围找胡大海家埋的东西。传说,胡大海一家(连仆人)一夜之间消失了。” 换言之,由于靖难兵起,保皇派胡大海的儿孙们为保全性命,明智地选择了“一夜之间”逃离了凤阳府虹县,或许,这也是《明史》作者不知越国公胡大海之儿孙存世的历史原因吧!——— 胡人言之. 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