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明---胡居仁----《居业录》
回帖:居业录卷之四帝王第四
古者必德足以感天下之心,功覆天下之民,斯为天下所宗。而为天子,唐虞三代是也。至孔子德虽足以感服天下之心,然无天子之荐,又无百里之地,以为因,故功德不及斯民,所以终为匹夫。自秦而下以强力奸计而的天下者甚多,此亦时势不同也。盖古者诸侯万国,疆域严固,非首出庶物之人,岂能服万国之心。故孟子以为无不仁而的天下者,自秦立郡县之后,无诸侯敢屏夹辅之势,而奸雄往往以强力智谋相角,又不遇圣王之与以收之。故智力胜者得之,亦势然也。
尧舜生朱均,瞽鲧生舜禹,清浊美恶,变化莫测,虽圣人亦莫能与也。
四凶尧深知其恶,只是用其才,当时舜禹皋陶稷契未出,无人可用,故如此。圣人在上驾驭之,他亦不敢露其恶。
天下事必君臣相遇,而后可以有为。上者如汤之于伊尹,高宗之于传说,文王之于太公。次者如桓公之于管仲,燕昭之于乐毅,高祖之于子房,先祖之于孔明,皆君臣相知相契之深。
文王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斁亦保,颜子明道近之。文王得太公,便载之后车,是相知相契深,故敬之至,礼之重。
或问汤武同时而生,争乎让乎。分天下而治乎,共天下而治乎。曰:“以谁为君?”曰:以年长而功多者为君。”盖圣人无图天下之心,只看道理合如何?安然居之。
桀纣失了君道,故汤武不得以而伐之。盖君者所以为天子主,代天理物,以养天下之民。今桀纣菲惟失君道,又残民害物,乃天地间一大贼也。汤武不幸适在其时,当救民之任,故不得避伐上之嫌而坐视也。
有圣贤之君,必有圣贤之佐。若中材之君,有圣贤之佐,亦可成王业。太甲成王是也,此感而彼应者,心同此理也。处置得宜,而人心服者,亦心同此理也。秦汉以下,为治者不过处置上做,不知上一截,既不知上一截,则下一截亦偶中耳,岂能尽得其宜?此先王之治所以难复也。或曰:“老佛亦晓得心同此理。”可谓能知上一截,何以反害天下。曰:“老佛只想像一个道理原头,以为此心此理无不同,菲真能知万殊所以一本也。”
三代以下之君,汉高祖天资最高,惜乎无真儒辅相。若得真儒辅相,三代可复。那是秦法苛虐不可因。战国又无治天下之法可传。若有真儒举先王之法,高祖必肯依从。
汉高祖只胜得一个无仁义底人。若遇仁者,高祖便着臣服。韩信只胜得无智勇底人,若遇智勇,韩信计不能施矣。
项羽当初从范增之计,以立羲帝。当时亦是时势当如此。君臣之羲既定,岂可更行弑逆。光武之于更始,处得便好,更始本不足以为君。光武汗之同姓,固可中兴。而光武亦不杀之,是善处君之变者也。
汉武帝才足以有为,惜乎多欲。周世宗才足以有为,惜乎未学。宋神宗亦欲有为,惜乎泪於功利。人君不务学,便以礼乐制度为琐碎不足为。而欲迳趋功利,殊不知天生圣人,代天以施教化。圣人制礼乐代圣人以成教化,是天假手圣人。固天不言而万物安。圣人假手於礼乐,固已不劳而教化行。
汗景不杀母弟梁王,亦可为天下后世法。梁王以母之宠,欲求为太子。让臣袁盎持正义以谏止之,及梁王杀袁盎。则罪固当死,然皇后涕泣不食,必至伤身。固景帝宁屈法伸恩,此亦天理人情之至也。
隋文帝篡国之君,王仲淹献太平策,可谓不知人。篡弑之人,其身犯大逆。若北面以臣之,即逆党也。稍知羲理者不为也,且古之仕者,皆欲行道以济斯民。篡弑之人,其身不正,不可以君天下,又可与行道乎。
胡氏责唐太宗不能正杨广弑逆之罪,声大羲以讨之。此言诚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太宗以英武之才,某取天下,惜乎无学。未当穷理正心,去私窒欲,以当然之理,处当为之事,伸大羲救民命,故用许多智计。甚为鄙陋,其立心殆与宝建德等无 。但才智勇略,非建德丗充所及,岂可以汤武之事望之。使其真有圣王之学,必仁义奋发诚心誓众。声杨广弑逆之罪,毒流四海,军民被害之由,传胶州郡播告天下,宣论两京。以为身任方面,不忍视贼不讨,坐视生民困苦死亡而不救。愿与天下豪杰,功与羲兵,以行天讨,则羲士奋发,生民引领,有征
下一页 (1/5)
下一楼›:居业录卷之五古今第五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盖尊卑上下,贵贱等级,以至仪章度 ..
‹上一楼:居业录卷之三圣贤第三
孔子教人忠信笃敬,程子教人整齐严肃。若著实做得,自然心安体舒,道 ..

查看全部回帖(9)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