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慈溪市观海卫镇三官殿街一座建于清朝的胡家老屋,一度被误认为是明代抗倭名将胡守仁的故居。2015年4月出版的《慈溪市志》认定了该宗族的始迁祖是明洪武间迁自山东金乡的正千户胡得玉,即为卫东村胡氏。
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载,胡衡(字竹溪)为得玉十五世,经商致富后于清咸丰十年(1860)捐置水乡课地四百亩,创办胡氏家塾。光绪八年(1882)胡衡之孙承先、承基、承宣、承祚、承镛又助地九十二亩,购置观海卫北门民房,成为胡氏尚义堂经塾。光绪二十年,改办为新式小学“安定学堂”。《慈溪县志》内的四段文字记载与族内口传家史完全一致,由此断定,三官殿胡氏(俗称新胡家)是卫东村胡氏的一个分支。
在创办胡氏家塾之前,胡衡在三官殿街建造了老屋。前堂匾上的“耕读”两字,是家族的家训。为了定量地解析家族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笔者父亲(胡德玄,胡衡六世)的回忆,对晚清民初族人受教育的情况简述如下。(因历史原因,女性资料不全,仅为男性资料。)
家族有自己的家塾和学校,适龄儿童免费接受教育。
胡衡三世(上述五位孙子),举人一人,秀才一人。
胡衡四世,男性十八人。举人一人,秀才补廪一人,海外留学三人,国内大学一人,秀才、举人和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3.3%。
胡衡五世,男性四十八人(其中未成年五人),海外留学七人,国内大学七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2.6%。
胡浚康(字可庄,胡衡四世),是家族中开始接受现代教育的第一人,从事现代教育的第一人,也是早年宁波报纸上刊载过的著名翻译家。如今,胡浚康似乎被人们遗忘了,甚至被错写为四房某后人的曾祖父,还被误写成帮助过蒋介石了。
族内无完整文字资料留存,我把从史料中找到的一些碎片拼接起来,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胡浚康。
1874年1月1日,胡浚康生于三官殿街的老屋,是五房承镛之三子。成年时,胡衡四世已有十八人,老屋住不下了,部分族人在别处建房或购房。胡浚康婚后安家于鸣鹤场,先在上海求学、工作,后在浙江、北京工作,老后定居上海,1945年1月3日去世。
胡浚康的早期教育,是在耕读世家的家塾里接受了传统的中式教育。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始,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新的观念涌入中国,也影响了这个家族。胡浚康开始了一条与其父兄不同的道路,1879年15岁进入圣约翰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
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1879年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为圣约翰书院,后改为圣约翰大学。被称为“东方哈佛”。1952年,该校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原以为现在不可能找到胡浚康的资料,出乎意料的是,在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圣约翰大学的原始资料里,都写有“1895年首次之毕业生三人(胡浚康、曹福根、吴仁之)”。在以后的关于圣约翰的资料里,都会写到这三位首届毕业生的名字,学号是001的胡浚康列于首位。
当时,他们是西学科毕业生。那是“西学东渐”的年代的西学,主要指“历算之学”与“格致之理”。“历算之学”包括天文、历算等学;“格致之理”包括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舆地学(地理学的古称)等。1896年圣约翰才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1911年后就没有西学科的毕业生了。从“该校成立时,仅学生七十人耳,阅六年始有首次之毕业生三人”的记载,可以推想胡浚康这六年全用英语接受西学教育的学习生涯之艰辛。
另两位毕业生后去欧美学理工科,之后的西学科毕业生多在圣约翰继续学医科、文科,或去海外留学,也有在国内就职。根据家族对于教育的重视和经济实力,胡浚康可去海外留学,其胞弟、族侄日后先后留洋,他却选择了“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成为家族的首位新式教育的教师。
1929年出版的《圣约翰大学五十年简史(1879—1929)》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