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更新:禀告先祖顺告宗亲
回帖:一部有传世价值的文字学巨著——胡吉宣先生的〈玉篇校释〉李伟国资料来源:《慈溪史志》2016年第三期链接:http://cxsz.cixi.gov.cn/art/2016/8/31/art_77023_1327551.html  【编者按】《玉篇校释》的初稿在“文革”前曾经送到中华书局,由于材料的限制,作者又在上海,中华书局总局就此事向上海编辑所(即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发函作了通报。不久以后,“文革”开始,中华书局为了保护作者的利益,将稿件还给了作者胡吉宣先生。“文革”中,此稿幸免于难。李伟国老师(原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曾参与此书的编辑工作,此篇文章记录了《玉篇校释》这部文字学巨著艰难的“诞生”过程。
胡吉宣像  1982 年,也就是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的第二年,李俊民社长转来了胡吉宣先生希望出版其《玉篇校释》等著作的一封信件,经初步研究,社领导和三编室主任派我和吴旭民同志两人去胡家看稿并了解情况。  于是我们来到淡水路82弄4号一间极为普通的民居,胡先生时年88岁,面容清癯,见到我们两个年轻人,竟如老友重逢,捧出三十大册以蝇头小楷密密写成的巨著《玉篇校释》,侃侃而谈。  回社以后,我们向社室领导汇报了情况,认为胡先生的著作是值得出版的,总编辑戚铭渠同志同意了我们的意见。不久以后,我和吴旭民带着出版社的公函再次来到胡家,当我们告诉胡先生古籍出版社决定接受《玉篇校释》等著作的出版的时候,胡先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眼睛里发出了光彩,胡师母说:“终于天亮了!”  我们将稿件带回了社里,老编审陆枫先生得悉此事以后,认为此稿的出版应当慎重。原来《玉篇校释》的初稿在“文革”前曾经送到中华书局,有关专家认为此稿的宗旨之一为“恢复《玉篇》原貌”,而由于材料的限制,这一点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又校释内容较为繁琐,须作修订才能出版。因为此稿比较重要,作者又在上海,中华书局总局就此事向上海编辑所(即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发函作了通报。不久以后,“文革”开始,中华书局为了保护作者的利益,将稿件还给了胡先生(不是退稿)。“文革”中,此稿幸免于难。  陆枫先生告诉我们,胡吉宣先生在“文革”以前曾为我社主校《经籍籑诂》(当时准备排印出版,已经试排若干页,因需大量造字而作罢),其水平明显高出同校各位一筹。我们告诉陆枫先生,“文革”后期,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胡先生已对全稿作了修订,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胡吉宣先生早年的同学、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看了书稿以后,写信称其为“国之瑰宝”。陆先生终于和我们达成了共识,并与我们一起去征求古文字专家戴家祥教授的意见,戴先生认为此书有传世价值,可以出版。至此,《玉篇校释》的出版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胡吉宣先生生于1895年4月,浙江慈溪人,1918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因病辍学),后定志专攻语言文字之学。1934—1935年曾任明诚国学夜校教师,1952—1961年在上海图书馆任职。1934年出版《字原》,后又出版《字监》,马衡、郭沫若、顾颉刚等曾为其书题签作序,继即专治《玉篇》,《玉篇校释》为其毕生精力的结晶。  南朝梁顾野王(519—581)《玉篇》,是我国古代继《说文解字》之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用楷书建字头以辨析音形义的最早一部字书。与《说文》相比较,《玉篇》收字多出6000 余个,主要是汉魏齐梁出现的流行俗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潮流。其音切、释文都极有价值,特别是在释文中旁征博引,不仅超迈前人,在它以后直至《康熙字典》之前,也很少有能与之相比拟的。《玉篇》引用的大量经史传注和小学书籍,均为萧梁时代的旧本,对于今日校辑古籍,也很有用。《玉篇》兼有字典、词典二者之长,已具备了近世字典的雏形。《玉篇》原书卷帙繁重,唐代孙强增字减注,宋代陈彭年、丘雍、吴锐等人又加重修,成为后世通行的《大广益会玉篇》,原本及孙强增字本遂渐亡佚。  《玉篇》是最早传入日本的中国字书,日本学人甚至把中日字书统称为“玉篇”,还曾编有《和玉篇》《小玉篇》等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3)
下一楼›:《一部有传世价值的文字学巨著》的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10039 ..
‹上一楼:现代教育家胡浚康胡绍华资料来源:《慈溪史志》2016年第三期链接:http://cxsz.cixi.gov.cn/art/ ..

查看全部回帖(20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