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学家、著名学者路工先生回乡小住,一日驾临临田斋,出示线装书一册,原来是著名文学家胡吉宣先生的《字原》,三十年代末根据手稿影印,里面还夹着一份1934年1月10日《大公报》的剪报,上面刊登的是胡老先生的《中国字与外国字》一文,路工先生说:“胡吉宣先生一生从事语言文字之学,孜孜矻矻,手不释卷。尤其是对《玉篇》的研究,可以说在国内外首曲一指。但胡先生去世将近十年,他的研究成果不知有否问世?”路工先生一边说,一边翻开《字原》,我瞥见卷首有一页熟悉的笔迹——“这是郭老的手迹?!”“对,这是郭老1934年写给胡先生的亲笔信。郭老对他的学问也极钦佩,我几次在北京琉璃厂书肆上相遇,郭老常提起他呢。”路工先生说完,随即充满感情地念了这封信:
子珣先生史席:大札诵悉,曾伯盙拓轴,洵瑰宝。远道惠假,感荷无拟。鸿文四种,已盥读,释盙最饶精义,不朽之业也。尊集何时可出,能将全豹见示否?序,当遵命,並郑重为之,庶不至于佛头着秽耳。拓轴影毕即奉赵,先草数行驰谢,祈释度念。 专复顺颂文祺郭沫若再拜 七月十一日路工先生还告诉我,子珣是胡吉宣先生的字,他的书斋叫幽求室。胡先生比他大廿五岁,生于1895年,同是慈溪鸣鹤镇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长期在上海图书馆研究古籍,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作除《字原》外,尚有《字监》、《玉篇引书考异》、《六朝说文辑注》等,有的还未见行刊。不久,我去省城办事,抽空在湖滨逛书店,隔着玻璃柜引颈扫视,忽见大书架上列着一套十六开本精装的“砖头书”,将书脊上的金字细细一认,竟是胡吉宣先生的《玉篇校释》,于是恳请营业员小姐取下来,她见我一副虔诚的神态,便恩准了。好家伙。竟有六大册,书法大师沈尹默题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作者手稿影印的,全书达四百余万字。我匆匆看了一下前言,略知其概:这部书是胡吉宣先生以毕生精力撰写的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巨著。既是一部迄今为止收集的《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所撰,原本久佚)原本文字最多的详本,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辞典。此书的编著出版,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我收集乡彦著述兴趣颇浓,已达千种。此书难得。正欲开口“买了”,不料囊中仅剩路费,这部七百零四元的巨著只好暂请营业员小姐放回原处,待第二次去访购,已告售罄,懊悔至今。
(原载1993年12月17日《慈溪广播电视》报)尚义堂耕读的说明:路工,何许人也。以下文字,来自360 百科。路工资料来源:http://baike.so.com/doc/542020-573858.html路工,原名叶德基,又名叶枫,笔名群明,1920年11月27日出生于鸣鹤场盐仓村(今观海卫镇双湖村)。17岁就毅然走出校门,从宁波赴上海参加抗日活动。18岁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起历任太行山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晋东南文协编辑,中共襄垣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生报》社长,焦作市文联主任,太行文联通联部主任。1949年后,历任《人民铁道报》编辑科长,铁道部宣传部副科长,中央文学研究所教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文化部研究员,北京图书馆研究员。路工早年喜写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出版《毛泽东号》、《中国人民大合唱》等五本诗集。20世纪50年代初调入中央文学研究所后,开始从事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编辑与研究,编著出版了大量民间文学资料集,如《梁祝故事说唱集》收入明清演唱梁祝故事的传说、民歌、鼓词、木鱼书、南音、弹词作品14种;又如《孟姜女万里寻夫集》,收古代有关孟姜女故事的民歌、传奇、子弟书、古词、宣讲、南词、宝卷共36篇(部)。这些著作资料丰富,有许多都是第一次整理出版,深受中外学者欢迎,多次重版。他单独编著或与傅惜华等专家合编的还有《明清民歌选》甲集、乙集,《明代歌曲选》,《十五贯戏曲资料汇编》,《明清平话小说选》,《清代北京竹枝词》等共10余种。路工晚年常回故乡慈溪小住,并将珍藏的书籍史料共1000余种捐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