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慈溪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镇——观海卫镇
我出生并成长在上海,一直游离于故乡之外。上海是个移民城市,父母亲以前居住了六十多年的那条小弄堂(弄堂的支弄)里,好像只有一家才是上海原住民,被称为“本地人”,其余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最多的就是宁波人、江苏人、山东人和广东人。我们彼此会按原籍称呼“小宁波”、“小广东”……当宁波人遇见宁波人时才就会通报详细的籍贯,爸爸妈妈自称我们是三北人,或是说观海卫人。故乡任教的小姑寒暑假来上海时总会带来“三北豆酥糖”,就像巴甫洛夫实验里的小狗那样,我牢牢记住了“三北”这两个字。对于观海卫的准确的理解,那是2013年我被卷入家族史的研究之后的事情了。近四年的家族史、故乡史的学习,我才弄清明初建卫城之时,始迁祖得玉公作为后所正千户自山东迁入观海卫,之后二十多代族人繁衍生息于此。观海卫,不仅是我父母亲的出生地,也是我所受良好教育的原始出发点。我们观海卫胡家的族人,大多已经离开故乡甚至移民海外。可能许多族人没有吃过“三北豆酥糖”,不一定完全了解观海卫。让我把故乡政府赠送的《慈溪市志》里记载的关于观海卫镇的内容贴入博客,请没有吃过“三北豆酥糖”的族人阅读。我把下文中的“市第二实验小学”标上红色,那是我家族的家塾演变成的学校,我父辈的母校(那时,校名为安定小学)。也欢迎关心观海卫胡氏的宗亲阅读,请来我们的家乡观海卫做客! 以下内容:出自《慈溪市志》 (1988-2011) 慈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出版 135-140页 第二编 街道 镇 第三节
观海卫镇
镇以卫名,原为海防重镇,现为家电新乡、休闲名胜之区。2001年9月合并呜鹤、师桥、观城3镇而成,为市内面积最大的镇。古镇风貌,卫所历史,商贸传承,人文璀璨,处呜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核心。2010年被列为宁波市卫星城市培育试点镇,开始由镇向城跨越。
观海卫镇位于市境东部,距宁波市区53千米,离市区中心14千米。东交掌起镇,南接余姚市,西邻桥头镇,北与附海镇相连。2011年,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49. 5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161. 13公顷,山林面积2666公顷,集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23358人,暂住人口43032人,为全市人口稠密城镇之一;地区生产总值77. 86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6. 94亿元、二产增加值46. 20亿元、三产增加值24. 72亿元;财政总收入7.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061元;辖40个行政村、2个社区、8个居民委员会;镇政府驻地振观路6号。 1988年初,境内设观城、鸣鹤、师桥3镇与宓家埭、五洞闸、淹浦、五里、福山、东山头等乡。1992年,宓家埭乡并人鸣鹤镇,五洞闸、淹浦2乡并人师桥镇,五里、福山、东山头3乡并人观城镇。2001年9月,3镇合并,新建观海卫镇,为当时市内面积最大的镇。2006年,划古窑浦村人掌起镇,遂成现境。镇境南部群山耸翠,以五磊山最为著名,杜湖、白洋湖居山谷之区,下为冲积平原。平原大部成陆于千年以内,有“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①之说。境域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沿山一带已有先民聚居。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印度高僧那岁延结庐五磊,五磊寺为浙东古刹之一。乡之设至迟可溯于唐代,唐元和年间(806-820),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而殁于京,乡人哀之,因名其乡为鸣鹤。宋咸平年间(998-1003)置鸣鹤盐场。南宋时,沈氏迁居境内,开私塾,捐资建桥,遂有沈师桥之名。明初建卫城,观海卫为浙江沿海6个防倭重地之一。戚继光曾遣先锋营驻防,曾调福建福宁卫军士戍守,至今民间还留传福建地方话“燕话”。观海卫经济建设境内旧有3个集镇,以观海卫城为最大,1990年建成区面积由原来1. 76平方千米拓展到4. 10平方千米。1990年后,城区发展迅速,新建市第二人民医院,移建观城中学,329国道改道完成,原国道穿城段成为城内街道观海卫路,城区发展迅速。以鸣鹤形成最早,而师桥为观城区公所驻地,1988年后集镇不断扩大。其中师桥于1989年建自来水厂,铺设水管,主要道路浇制水泥路面,并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