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炒冷饭”——转发:《苍茫观海卫》
2013年就在网上看到一篇非常喜欢的文章—-—《苍茫观海卫》,有史为证的明朝观海卫军户的一个后人当然觉得倍感亲切。当时我没有转发,因为2010年此文刚发表时就被转发得很多很多了,就不必我在2013年来“炒冷饭”了。 如今,慈溪政府宣布了观海卫镇为慈溪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镇,还是来炒炒“冷饭”吧!我,一直漂流异乡的“流浪者”,没有那样的从小时候开始的刻骨铭心的故乡情,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还是将此文贴入宗亲网,让海内外的族人和观海卫乡亲都可以看到,也让关心观海卫的宗亲朋友看到。 许多转发者都不标明文章的出处和作者,在我看来,不仅对于原作者不尊重,也让人无法寻根溯源。终于,我找到了这个链接,该是原作者的博客吧。借此,对原作者说一声对不起,把您的大作说成“冷饭”拿出来炒。不过一篇文章能经得起七年时间的考验,确实是一篇准确、实在的好文章呀!文章和人是一样的,是可以流芳百世的。请您继续写写我们的故乡观海卫和慈溪,等候您的佳作不断发表。谢谢!
以下资料来源:白洋湖畔 新浪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e76060100il0t.html
苍茫观海卫(2010-05-22 22:22:12)
小时候,我一直疑惑,观城为什么老是被叫做“卫里”。我以为“卫里”就是“胃里”。 那时候观城一年也难得去上几次,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母亲去外婆家时,才到观城兜上一圈,买些豆酥糖,枣子之类的食品。观城有许多家副食品店,所以观城在孩子的记忆中到处洋溢着甜蜜。偶尔问父亲,观城为什么叫“胃里”?父亲说,观城又叫观海卫,所以叫“卫里”。 我并不清楚父亲说的到底是“观海胃”还是“观海卫”?但觉得把观城叫做观海卫很是神气。而且这种叫法好象能显得自己很有学问,或者觉得自己已经融入到这个小镇——至少和它很熟。 2001年,观城、鸣鹤、师桥三镇合并,合并后的镇名为“观海卫”。我们正式与“观城”告别了。 观海卫,原属吴越,吴灭遂为越东,隶属句章,早在宋代,已经设寨驻军。宋时,此地还是一片滩涂,元代至正元年余姚州判叶恒开始修建海塘,此后才逐渐形成了村落。明洪武十九年信国公汤和奉旨建卫所,遂成卫城。因“城成而海水当其前”和“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故名观海卫。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军制,是明太祖称帝前在南京创建的,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制度是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属于自给自足的军屯类型。每个军士受田15亩(后为50亩)以维持生活。给耕牛农具,并免其田租徭役。从而使朝廷无须从国库按月拨发粮饷便能维持一支庞大的边防力量。 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或一府、一州一个千户所,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 卫内的军户都另立军籍,并且实行世袭制,不受地方管辖。初,观海卫内的驻军大多来自余姚一带,余姚与慈溪相邻,所以许多士兵常私自回家,这对防护不利。后来从福建调兵前来守护,并且让他们在当地定居下来,繁衍后代。至今在城内还流传着他们独特的语言体系,俗称“燕话”。 观海卫城形正方,城内建有三十六街和七十二弄,按八卦四正四偶的原理,构成一个用兵的阵图。据说汤和所营造的卫、所五十有九,以街弄布阵的只有观海卫一座。明嘉靖年间,倭寇开始频繁入侵观海卫,戚继光派遣先锋营驻扎观海卫(至今这里还保留着营房村的名字)。卢镗、谭纶、俞大猷等抗倭名屡次在此建功。据说戚继光来到观海卫时,对这里的街弄布阵十分赞赏,并据此创造了著名的阵法“鸳鸯阵”。 如今从宁波沿329国道往东进入观海卫时,在三叉路口上就立有戚继光将军的铜像雕塑,塑像用青铜铸成,高11米。戚继光将军身披战袍,右手牵马,左手平挥一侧,双眼注视着前方,仿佛指挥着千军万马。整座雕像栩栩如生,气势恢弘。 终于想起了烽火台,卫山烽火台在卫山之巅,它是古代军事上重要的通讯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