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关于“不可乱话三千”的说明
2013年3月我被一个QQ卷入家族史的研究,九旬老父是不能再去市图书馆查阅,也上能网的,我就是父亲和家族的眼睛和耳朵。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族内已没有关于家史和先贤的文字资料留存。我把查到的有关资料送给父亲,当看到关于各位先贤的史料,父亲常常惊喜万分,热泪盈眶。可是看到有的文字,父亲就拍案而起,大声斥责“又是乱话三千!”对于别人的孩子,父亲是管不住的,他就是能管住自家的女儿。这四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不可乱话三千!”,我把这句话写到博客里了。这是一句从小就听惯的话,也没有想过是不是中国通用语。与我同样上海长大的宁波籍老同学来电话说,你写的“乱话三千”是你们慈溪的方言吧,我们其他宁波人是听得懂的。这么一提醒,我想该做个注释。翻出来三年前乡亲所赠观海卫文化丛书—《观海卫老话故事》,108页上有根据民间传说整理的《乱话三千》,转载于此。阅读此文,最好是用三北话来读,远在天南地北、大洋彼岸的没有吃过三北豆酥糖和三北盐炒豆的族人们或许读不出那股家乡味了吧。
以下资料来自:观海卫文化丛书—《观海卫老话故事》裘一挥 柴娜珍编著沈阳出版社 2011年出版 108页
乱话三千
“乱话三千”这句闲话,在今天的三北,特别是观海卫一带流传颇广。大约讲谁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且不着边际,一般人们都会这样话:这是在“乱话三千”!说到其由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相传,老早的辰光,卫城城外石孔头地方,有胡、孙、董三位老翁,年龄相仿,长得都银须飘飘,一身仙骨,颇受俚人的尊敬。但他们也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吹牛,个个以自吹自擂为能,而且谁也不服谁,在村坊传为笑谈。 有一日,三位老翁凑巧在一家酒店里相遇,就一起喝上了。喝得酩酊大醉后,有酒客看着他们的银须,就开玩笑地问他们年纪有一百岁了吧?三位老翁本来就酒喝多了,这时当场就吹上了,个个都称自己是寿星转世,已经活过三千多岁了,而且还要再活上几千年。 这时其中一个酒客笑问:“侬勒话活过三千岁,有什么凭据吗”? 胡翁说:“阿拉当过三皇五帝的臣子,以前三皇五帝碰到什么疑难不决的问题,还常常求教阿拉呢?大伙儿都应该清楚,三皇五帝到现在多少年了?三千多年了吧!凭证?难道还要什么凭证吗?” 小店的酒客们一听,这个在理,就都附和着:“对个,对个!是这个道理。” 这里孙翁不服气了,便接过话头说:“王母娘娘的蟠桃三千年才一熟,阿拉小辰光吃过一次,前两年又接到王母娘娘的邀请,去天上吃了一次,这个也不用阿拉再算了吧,众位客官都算得拎清,阿拉早就过三千岁了!这样说起来,伊还得尊称阿拉一声老哥哥呢!” 酒客一听,这个也在理,又都附和:“对个,对个!” 这边这样说着,那边董翁早就按耐不住性子了,便颤巍巍站起来话:“伊勒两位仁兄说的闲话一点不假,应该都有三千多岁了。因为伊勒小辰光的时候,阿拉抱过这哥俩,伊勒还很乖巧地喊过阿拉爷叔哩!” 董翁这样一说,顿时引来在场的听客哄堂大笑,因为大伙儿都明白,这真正是酒后的“乱话三千”了!从此,乱话三千这句闲话就传开了,并且作为一句民间的口语,流传了下来。 【故事来源】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乱话三千】三北民间老底子闲话。大谎话,乱话。三千,喻其程度。极言说话不着边际,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