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你吃过三北盐炒豆吗?
在我家族的QQ群里发文——“吃过三北盐炒豆吗?是不是改名为蹦蹦跳的“蹦豆”了?”。等不及回复就上网检索,见到下文。读着读着,仿佛耳边响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马路上的叫卖声“刮拉松脆——,三北——盐炒——豆!”。在上海的吆喝声中,是没有提及价钱的。小孩子拿着零钱,老伯伯就给你抓一大把。我家的老保姆的丈夫也是三北人,就是卖三北盐炒豆的,我可以免费吃到老伯伯炒的最好吃的三北盐炒豆。后来,老保姆也把制作方法秘传于我,可惜如今古稀的我,是没法再吃三北盐炒豆了。
转发下文,这是一篇让人感到非常亲切的文章,也是制作盐炒豆的好教材。只是补充一句,上海滩上有许多三北移民,早已把家乡的三北盐炒豆和三北豆酥糖,还有好多好吃的东西移植到上海。不过,好像听老人们说,是小姑从观海卫带来的豆酥糖的味道最正宗。我那时候还是一个“小馋猫”,只知道好吃,不知其中滋味和乡恋之情。那位作者写得很对,别人没有我那样有个卖三北盐炒豆的老伯伯,那么别人家就把亲戚带到上海来的“火油箱”里的盐炒豆当作珍品了。怪不得,我们家和外公家都有这样的“火油箱”……
关于“蚕豆,宁波人称为倭豆”,是与我们先祖明朝跟随戚继光抗倭有关的了。好像我以前也写过作文,以后找出来再发。
三北盐炒豆
2010-10-31 11:46:00 来源: 宁波晚报(宁波)链接:http://news.163.com/10/1031/11/6KAQN9HB00014AED.html林美鼎
蚕豆,宁波人称为倭豆。蚕豆可以套种在棉地里,因为慈溪是个大棉仓,所以蚕豆的种植面积也很大,而且产量高、品种纯。慈溪的人们爱吃土生土长的蚕豆,把蚕豆加工成芽豆、豆板、油炸豆板、油盐炒豆等作为美食,其中的“盐炒豆”更是别有风味的家乡特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慈溪一带常有做小生意的人肩背黄布袋,里面放几斤三北盐炒豆,在里弄里边走边唱“三北——盐炒——豆,一百——五粒”(旧币一百)。
加工盐炒豆的过程很繁琐,首先要挑选颜色白净,大小均匀的蚕豆,然后把豆浸在清水里约三四天,当蚕豆还没有完全浸涨时,需要用牙齿咬一下来检验:如果豆子能咬动,浸的过程才算完成。然后再把浸透了的豆子放在竹篮子里自然晾干,每天还要把篮子里的豆子里里外外“翻翻身”,使豆子干湿匀称,约三五天,浸涨的豆子又缩水了,表皮变成皱巴巴的,好像饱经风霜的老婆婆的脸。这一过程叫“发豆”。
最后,用粗粗的针在每颗豆子中心戳一个小孔。经过这样“选、浸、晾、戳”四个程序,只是完成盐炒豆的前期工程。最关键的环节是“炒豆”,那是一项难度极高的活儿。先把纯盐放在镬里炒热,然后放一小碗发好的蚕豆,左右手各拿一把镬铲,双手不停地交替着急火猛炒。不一会儿,镬里的豆子发出“砰砰砰”像小鞭炮爆炸一样的声音,豆子和着盐沙欢快地蹦到锅子的外面,这时须用左手将镬盖半遮半开,控制豆子的活动范围,右手继续不停地炒翻,这样,豆子只能在镬盖下噼噼啪啪地跳动,不会肆无忌惮地乱蹦乱跳了。
凭经验掌握好火候,最后,用亮眼筛子把豆和盐分开,一小碗黄澄澄、香喷喷的“盐炒豆”就脱颖而出,放在一个大大的竹匾里自然凉透。
这时,最热闹的要数家里的小孩子了,眼睛滴溜溜地盯着竹匾里粒粒都开口笑的盐炒豆,直咽口水。说实在的,刚刚炒好的盐炒豆又香又松,略带一点甜味,吃了几颗就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但因炒制“盐炒豆”的工艺复杂,通常一年只炒一次,自己是舍不得多吃的。农家人多将这些盐炒豆装在“火油箱”里,托人带到上海亲戚家里,上海人把家乡的盐炒豆叫做“三北盐炒豆”。那些上海亲戚也将这些盐炒豆当做珍品,平时一般舍不得吃,亲戚朋友来了才一起分享。(本文来源:宁波网-宁波晚报 )
后记:
此文完稿后,胡氏家族QQ群里收到来自故乡的族侄的回复。
问:吃过三北盐炒豆吗?是不是改名为蹦蹦跳的“蹦豆”了?”
答:是的。也可以叫炒蚕豆、倭豆、胖豆……现在家乡有很酥的三北盐炒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