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008年第4期《慈溪史志》刊登的《从百户到大将总兵官——明代抗倭名将胡守仁》之后,我家族的老屋一度被认为是胡守仁的故居。各大报纸媒体纷纷转载,现在在网上还可以看到这类文字和照片。于是,我家族史受到地方政府、家乡人民和国内的多方关注和重视。之后,还有多篇关于我家族先贤的文章刊登在《慈溪史志》。
这些年来,通过胡氏宗亲网得到全国的宗亲们的热情的关心和有力的支持,我家族史的一个个疑团渐渐被破解,终于尘埃落定。
2016年10月出版的《溪上人物》《溪上轶事》对于《慈溪史志》里,对于我家族的一些问题重新审视,并作了修改,我观海卫胡氏的家族史得以正本清源。
《慈溪史志》客观地记载了近年我家族史研究的重要转化的过程,特此转发以下文章。
祝愿《慈溪史志》为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十年耕耘 硕果满枝《慈溪史志》不忘初心再出发
资料来源:2017年3月15日 《慈溪日报》记者 陆燕青
“存史、资政、育人。”十年来,《慈溪史志》不忘初心、精耕细作,将一份土生土长的地方刊物打造成为全国地方史志刊物中的典范。2016年12月8日,《慈溪史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暨《溪上人物》《溪上轶事》首发式举行。会议回顾了《慈溪史志》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优秀成绩,总结了多年积累的办刊经验,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构建蓝图。我市30多位史志方面的专家、作者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十年磨一剑《慈溪史志》的“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慈溪党史,二是指慈溪历史;而“志”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慈溪市志,二是指慈溪历代方志(包括专业志)。2006年12月,《慈溪史志》创刊,一方面,配合全市地方志编纂和党史研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作为广大史志工作者的交流平台及时发布重要文件与信息,探讨史志工作业务,推出学术论文,选刊珍贵文献。据统计,截至2016年9月,《慈溪史志》已出版40期,每期印数2000册。每季一期,每期88页,约9万字,共发表各类文章近1200篇,约360万字,另出版合订本10册。开设有党史专题、抗战调查、方志史话、史海钩沉等20多个栏目,其中常设栏目约10个。自创刊以来,《慈溪史志》始终坚持指导性、学术性和时效性三大原则,严把质量关,抓好史实关,日复一日地精心打磨,终于从全国同类刊物中脱颖而出,以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各地基层史志刊物的模板。在内容上,《慈溪史志》着重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地方史志文化,根据本市地方志工作和党史工作的进程,统筹安排;在稿源上,内外兼攻,博采众长。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写稿的同时,主动向市内外专家学者约稿。此外,转载了陈桥驿、来新夏以及美国学者沈宁、日本学者森田明等撰写的与慈溪有关的研究文章;在装帧、版式、配图上精心设计,力求精致美观,简洁清朗。封面内容,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同时,《慈溪史志》在挖掘和保存慈溪文献上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如开辟“院士风采”专栏介绍慈溪籍两院院士生平,设“人物春秋”和“史海钩沉”专栏评价慈溪历代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和文化遗存,在“姓氏谱牒”栏目独家公布慈溪大姓望族源流及宗谱秘籍,通过“书评书讯”栏目发布有关慈溪历史文化的新书讯息。备受赞誉的“慈溪版式”考据严谨、版式典雅的《慈溪史志》得到了省内外同仁的广泛认同,更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肯定,曾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史志刊物应邀参加了2008年在丽江召开的全国地方志期刊工作座谈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多家史志内刊和10多家其他类期刊进行仿效,《慈溪史志》的特有版式被誉为“慈溪版式”。据悉,《慈溪史志》发表的许多文章被上级报刊录用或获奖。如胡岳鹏的《浅析慈溪民营企业在县域工业经济中的坐标》和周乃复的《试析慈溪辉煌三十年的文化支撑》分别获得宁波市“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宁波的实践研讨会”征文三等奖和特别荣誉奖,王孙荣的《慈溪的慈孝文化述略及其现代意义》在宁波市党史系统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中荣获优秀奖,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