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三官殿)胡氏专帖更新:禀告先祖顺告宗亲
回帖:转发:《阿拉慈溪话,传承还是淡化?》
乡音是什么? 是我奶奶、外婆的慈祥的关爱, 是我父亲、母亲的谆谆的教诲, 是我姑姑、阿姨的欢快的童谣……
我是生长在异乡的慈溪移民第二代, 能讲没有乡音的普通话, 能讲标准口音的外国话, 或许听得懂、却讲不好阿拉慈溪话了…… 如文中童银舫先生所述,“方言是我国本土多元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浓厚的乡情……” 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拜托家乡的父老乡亲,传承、保护好阿拉慈溪话。 在我的心目中,比起【梁祝传说】、【宁波朱金漆木雕】,【阿拉慈溪话】才是慈溪的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阿拉慈溪话,传承还是淡化?》纠结的背后有“根”的力量 资料来源:2017年4月11日 慈溪日报第A05:桥城快报http://epaper.cxnews.cn/html/2017-04/11/content_5_1.htm记者 陆超群 赵思舜
  编者按:   紫色的爆炸头,圆圆的大眼睛,萌宠的慈溪土话……3月下旬,由团市委正式发布的青少年形象代言人“杨梅团宝”表情包在微信群里大热;而就在上月初,几首由孩子们用土话传唱的《外婆谣》《戏文》等歌曲也成了慈溪朋友圈的“网红”。但与此同时,本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本地小学生中,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孩子会讲本地话……那么问题来了,慈溪方言究竟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消失?阿拉应该为传承本土文化做点什么?……  现象——   方言歌曲成“网红”   学唱本土方言歌 孩子们玩得嗨了   “大道地里搭起戏文台,倾咣倾咣头场敲得真闹热。村庄里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踢脚扳倒走得心急和率赶拢来……”一首再现农村搭台唱戏引男女老少争相观赏之景的慈溪方言歌曲《戏文》,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校区的多功能大报告厅里唱响。3月初,该校师生期待已久的“传承乡音,唱响校园”方言歌曲展示活动在此举行。   据了解,这是今年寒假里学校大队部为一二年级低段班同学布置的一项“学唱一首方言歌”的实践活动。很多平时不讲方言的同学,趁这个机会好好向家里长辈请教了一番。开学后,同学们先在各自的班级进行了展示和选拔,各班再推荐出其中的精品节目参加展演。独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通过多样的表演形式,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演绎出新时代的乡音。   “这个活动很受大家欢迎,好几首方言歌经微信转发后还成了‘网红’。”实验小学副校长黄老师说,“方言是每个地方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产,虽然它有一定的地域局限,但是相比于普通话,方言更能给我们带来归属感。现在的很多孩子普通话都很溜,慈溪方言讲得好的倒是成了稀罕事。”为了让这一独特地域文化能够一代代薪火相传,该校在此前还举行过多种颇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学方言活动,如用方言讲民俗故事、学方言童谣等,并开设了慈溪方言的校本文化课程、俱乐部,以此来引导学生莫忘本、莫忘根。   “组团”只为传乡音   从“一篮馒头一篮粽”的《咯咯翁鸡打东》、“一梗石头桥,一条小河塘”的《三北老歌》,到“人家格西瓜像酒盅,阿拉西瓜像斗桶”的《正月十四照坏虫》、“凤凰做窠海中央,鸦雀做窠树中央”的《外婆谣》。孩子们演唱的这些慈溪方言歌曲,基本出自“慈溪本土音乐创作团”。   据悉,这支从2011年成立的团队,一直以“传承三北方言文化,丰富慈溪本土音乐”为己任,数年来坚持创作优秀的方言歌曲、传播本土音乐、传承地方文化,为慈溪方言的延续尽心尽力。   围观群众点赞多   学生们现场表演的视频被发布到网络后,立即受到了不少慈溪网友的注意和围观。   网友“立明”说:“现在的小朋友用方言唱歌真的难为他们了,他们学唱方言歌就好比我们学唱粤语歌一样,靠的是死记硬背下来,好可爱,不错。”   网友“足以”
下一页 (1/3)
下一楼›:转载:《汤和与观海卫》
洪武年间汤和建卫,是明朝历史里的一个大事,是观海卫抗倭史上的一 ..
‹上一楼:丁酉清明节后说“梁祝传说”
当我阅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看到581个申 ..

查看全部回帖(20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