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转载:《汤和与观海卫》
洪武年间汤和建卫,是明朝历史里的一个大事,是观海卫抗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家族史上一个新的起点。
悠悠六百余载的沧桑岁月为观海卫留下了难以计数的遗闻轶事,但许多往事没能留下痕迹。嘉靖《观海卫志》卷一•【职官】内记载着当年汤和建卫时来到观海卫的,上至指挥使司、下至千户、百户共有九十九位官员(其中可能遗漏了左所的十名百户)的资料。这些世袭二百多年的武官带领从福建福宁兑调过来的五千多名的军户及其后代,是以鲜血和生命为观海卫抗倭史做出过贡献,一代一代的军户之后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观海卫的历史。今天,他们在哪里?
经过近几年的史料考证,明朝嘉靖《观海卫志》卷一•【职官】内所记载的“后所正千户胡得玉,山东金乡人,生海。”里所记载的胡得玉是我家族的始迁祖。
六百多年来,得玉公之后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不少后人离开了故乡,如今在明朝时观海卫的后所的地域里,还有我家族的族人居住。生长于他乡的我,怀着对于故乡观海卫的依恋,对于军户先祖们的崇敬,认真拜读了方印华先生的《汤和与观海卫》,特此转发并推荐给族人,也推荐给关心观海卫历史的朋友们。
作为汤和在观海卫建卫时的军户之后人,呼吁大家关心、研究观海卫抗倭史和观海卫历史。
愿观海卫的历史更加清楚!愿观海卫的明天更加辉煌!汤和与观海卫方印华资料来源:慈溪日报2017年1月25日
观海卫城建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距今已整整630年。
据《明史》记载,汤和在沿海建造卫所达59座之多,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但从目前这些卫所遗存的老地名看,能原汁原味保存至今的,恐怕也只有观海卫一地了。至于汤和建造卫所的原因,应当从洪武二年(1369年)说起。这一年的三月,刚刚立国不久的朱元璋派出鸿胪寺行人杨载出使日本,并带去诏书一份,明确指出沿海倭患实系倭王放纵所致,并责令其立即停止此类骚扰,否则将予以剿灭。也许是慑于国朝天威,倭王良怀虽然心中不服,表面上还是愿意接受。待杨载一走良怀却又故伎重演,他派出少量倭兵改变了地点,从原来在山东一带沿海改在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一带沿海骚扰。时隔一年,朱元璋再次派山东莱州同知赵轶前往日本,晓以大义。到了洪武四年十月,良怀遣一个名叫祖朝来的和尚为特使,来到南京(当时称应天府),奉表称臣。自此以后,沿海倭患稍有平息。到了洪武十二年(1379年),左丞相胡惟庸结党营私,准备阴谋篡位,竟然暗地里派出心腹爪牙宁波卫指挥使林贤前去日本,秘密勾结倭王,约定进攻时间,妄图里应外合,一举推翻朱明王朝。事为朱元璋所悉,于洪武十三年正月将胡惟庸等一干人捕获斩首,平息了这场内外勾结的叛乱。内乱虽定,然外患未靖。自此以后,倭寇又开始频繁骚扰,如何加强海防,给老百姓一个安全平和的生活环境,成为了朱元璋放置不下的一件大事。洪武十八年(1385年)汤和在平定思州(今贵州务川、印江一带)土司之乱后回到京城,上书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说,你的请求合情合理,我完全同意。不过眼前倭寇经常在沿海一带虏民掠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你虽然年纪大了,体力也远不如前,但防倭抗倭这件事,还得请你亲自出马,为朝廷图个良策,还百姓一个安宁。就这样,年已六十的汤和再次担负起巩固海防的重任。
汤和其人其事
汤和,字鼎臣,出生于1326年,安徽凤阳县人,系朱元璋同乡同里的邻居。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以白莲教名义组成的起义军举起了反元大旗,因为用红巾包头并以红旗为号,故名红巾军,又称香军。起义之初,红巾军共有五个头领四支队伍,分别是在黄河流域和西北、东北的刘福通部,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徐寿辉部,在湖北襄阳一带的王权、孟海马部和在江淮地区活动的郭子兴部。26岁的汤和带着十几个壮士投奔于郭子兴门下,参加了起义军。不久之后,汤和写信给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邀请他一起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后来郭子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