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替父从军四年以来,与父亲有着一个默契。木兰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网络等,跨越时空“倒翻字纸篓”捡回来的可靠的史料碎片,必须是不违背族内可靠的回忆资料的,方可采纳。在父亲的记忆库里密藏了几十年的家族口传资料,必须让木兰在史料堆里找到证据,才可公开。如今,在家乡政府的关心、父老乡亲的支持、全国胡氏宗亲的帮助下,家族史已经正本清源。四年来,收集、挖掘、考证、整理的家史和先贤资料,在不断完善中,且可陆续发表了。
前些日子偶遇2016年6月出版的上海摄影文化史研究专家王天平、蔡继福的大作《民国上海摄影》,又找出两年前我收藏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上海文化艺术志》(上海市专志系列丛刊),发表了一些关于摄影家德载伯的资料。木兰知道,2012年7月出版的王天平、丁彬萱主编的《上海摄影史》里一定会有父亲写的德载伯的民国时期以后的工作、学会、协会活动的相关记录。
近来,木兰不得不“节约用眼”,拖延到前两天才从市图书馆借回此书,复制相关内容于此。
十五 胡君磊(1902--1991)浙江慈溪人
胡君磊1928年参加中华摄影学社,1929年与郎静山等人组织“上海摄影会”。30年代有40余幅作品参加国际沙龙展出,10余幅作品刊入《英国摄影年鉴》,他是将中国摄影艺术作品推向国际影坛的先行者之一。抗战胜利后,积极组织上海摄影学会,举办1948年上海摄影学会影展。他喜爱收藏照相机,解放前后收藏的各式老照相机达四五十架。1956年中国摄影学会成立时,他是上海出席会议的代表之一。为表达老摄影家对新中国摄影事业的热诚,他将珍藏的相机献给中国摄影学会,一时传为佳话。建国后,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新貌的作品,还参加上海照相机厂和上海感光胶片厂的研制检验工作。1957年参加筹备组建立中国摄影学会上海分会,后担任理事;1959年起在上海感光胶片厂检验科工作;1984年任中国老年摄影协会理事,1985年任上海老年摄影协会主席。(图3-12)
图 3-12左起:胡君磊、胡伯翔,丁彬萱摄
胡君磊主要作品有:《倒影》、《桥》、《农村》、《网影》、《城堡》、《群鹅》、《窥视》、《欣欣向荣》、《模范邮递员》等曾入选上海市、全国影展及英、美、法、日等国际影展。
看来,对于家族的摄影家德载伯的考证,我是可以自圆其说了。很高兴地看到,这段文字的最后列有“胡君磊主要作品”,这可是专家们列出的清单。有的名称我是看到过的,也没有看到作品的信息。我想,作品的全部底片被毁了,那些出现在国内外影展上的作品的复制品和评论文章就像科研论文一样那是全人类的财富,一定会被收录在我尚不可知的某个地方。我相信,会有后来的研究者关心的,德载伯的摄影事业是会后继有人的。
父亲的手书里没有提及那些作品d名称,我就没有为父亲去考证德载伯作品的任务。木兰本是理工女,倒翻文史的字纸篓已经很累了,没有精力学摄影了。当务之急,该穿越时空去倒翻柏林大学的医科的字纸篓,为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子孙后人的三房长辈、解剖学家哲揆公清扫门庭了。在此禀报各位族人,作为我对于父亲和能联系的德高望重的族内长辈们的承诺,对于我们三房先贤摄影家德载伯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就此交卷了。我相信,德载伯的海内外的子子孙孙肯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最后,感谢阅读过前几篇关于胡君磊的博文的朋友们,更感谢转发、点赞、评论和发纸条给我的朋友。谢谢你们对于胡君磊的关注,你们让我懂得了——我可敬的大写的大伯伯,不仅是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贡献并载入中国摄影史的摄影家,也是永远活在摄影爱好者和人民的心中的。也谢谢你们让我更加明白了收集资料、研究家族史、在这里发表的意义所在,我会继续努力的。
后记:
《上海摄影史》编辑委员会名单里刊载着以下文字——
“主编:王天平(上海大学教授)丁彬萱(原上海画报社高级编辑)”,此外没有其他的说明。从网上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