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哲揆
根据对《袁同礼著书目汇编》的“中国留欧大陆各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以及1923年《环球中国学生会年鉴》两份史料的解析,可以认定胡哲揆是在1920年取得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根据博士论文题目可断定,胡哲揆是民国留德的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1927年胡浚济寄给在德国的胡哲揆的信封上收信人“Dr.”佐证,那时胡哲揆已经是博士了。
对于胡哲揆的博士学位的取得时间,以前看到的史料里大多写为1920年,那是对的。推测,写成了1928年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1.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一些校志里,对于教师的履历就不写博士了,或许那个时代不流行写这种头衔。对于出国和归国年份,是绕不过去的。为此,留下了1916年赴德、1928年归国的记录。后来,或许又流行写博士头衔了,没有经过考证,就把归国年份当成取得博士学位的年份了。
2. 网上看到一则笑话,说“0”这个字符嫌自己太胖,在肚子上紧紧地勒了一根腰带,就成了“8”,这是开玩笑而已。不过打字、印刷的错处或许也是难免的,在研究家族史时我常把18**打字为19**年,不仅是键盘上8和9是紧挨着的,而且因为我在19**年生活了五十多年,错打了还浑然不知,以至于出现百年之误差。好在明白人一看就识破——粗心大意!才不至于以讹传讹。1928年和1920年,仅是八年之差,不容易被人识破,也就载入史册了。
对于博士本人来说,自己或许不会在乎后人把他取得学位的时间弄错了八年,一个人的学识是客观存在并不会因此事会有影响的。
对于我家族史来说,博士学位的八年时间之差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其实在2013年之前,我们家族现存于世的族人都不知道哲揆公是个博士,也不知道哲揆公是从事解剖学的。
不过,对于中国解剖学发展史来说,八年之差或许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根据“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从1907年到1962年留德医学和兽医学博士共332人,是按着姓名的西文字母所列出,并不是按着年份和学科排列。我逐一寻找,列出1907—1927年留德医学和兽医学博士共97人。可以推测前96位博士中,或许有两位数的外科博士吧。如果哲揆公是1928年取得博士学位,那他就是第97位医学博士。要弄清是第**位外科博士,我必须看懂97篇博士论文题目,不仅是看懂德文,还得明白从医学上来理解是该归属于内科、外科、药学、兽医中的某一项,工作量就很大。幸好,哲揆公是1920年取得博士学位,我只要解析1915年、1918年和1920年三篇博士论文的题目,就交出了“民国留德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胡哲揆”的答卷。
我只不过是一个“理工女”,以家族史和先贤史为课题在补习历史和语文课而已,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的指正。
关心我的朋友问我,可否继续考证胡哲揆是否为“民国留欧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民国留洋第一位外科解剖学博士”。由于《袁同礼著书目汇编》是用台湾版的影印版,看起来很费眼,更为难的是医学词汇和知识的不足。这些就留给相关专业人士去研究吧,我可以从收集到的国内的解剖学界的资料日后另作阐述。
二、胡浚恒(字:子久)
根据家族口头回忆资料,胡浚恒也是民国初期留学德国的。在查阅《袁同礼著书目汇编》的“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学位论文目录”时,没有看到胡浚恒的名字。通过“科学网”上留言,向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求教,没有得到回复。
看到《蔡元培日记第16卷》里有提及胡浚恒和胡子久的内容:
1913年2月27日的日记里有“黄陂刘君来携胡子久函。”
3月8日的日记里写的致刘子英函为刘敦翔请给公费。
第25页有以下文字:“胡浚恒、寿林文等人,均当时中国留德学生。”
4月29日的日记里有“看陈君士达及胡君浚恒、戴君”
从以上内容可知,1913年3月胡浚恒是作为留学生的身份在德国,并与蔡元培有过交往。有待于进一步寻找资料考证,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的关心。
现在我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