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区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犹太难民与上海:海上方舟》一本新书,心想书里会不会有爸爸所关心的内容,从书架抽下来翻看目录。“难民乃创业能手维也纳头巾畅销131”这几个字跃然而出,那一定是爸爸和犹太博士伯伯的故事。我翻到第131页确认后,又翻到版权页才知道那是2015年8月出版的《犹太难民与上海系列》(套装共5册)的第一辑。我赶紧放下书本,回家上网订购,运气不错!两年前出版的书还找到了最后的一套,还找到几本第一辑的书,可以分给族人。仅有的一套书是该孝敬父亲的,我把那个故事和五个封面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犹太难民与上海》丛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四册散文故事和一册故事绘本,分别为《海上方舟》《情牵虹口》《尘封往事》《上海记忆》和《海上明月——犹太人在上海画影》,共收录故事108篇、图片500余幅和四幅长卷,集合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虹口记忆”和“上海故事”,生动反映了犹太难民与上海的历史情结和近况。
难民乃创业能手维也纳头巾畅销资料来源:《海上方舟》(黄媛 李惟玮等 著) 131-136页
1941年的冬天,当马路上,法国梧桐的树叶一片片在朔风中掉落下来的时候,一对犹太夫妇把编织的维也纳式的头巾送到了静安寺附近的飞腾、耀胜、开开等服饰店,一上货架就被时髦的女士们买光了。后来,连这种维也纳式的包巾、方巾、披巾,也成为很抢手的商品。
Winter fell in the 1941 Shanghai. When leaves of French Platanus were falling down the street in the north wind, a Jewish couple sent the Viennese scarves woven by themselves to clothes stores, such as FT, Yaos the Jing'an Temple. Upon the new arrival of these scarves, they were instantly sold out by fashionable ladies. Later even the napkins, kerchiefs and shawls ofthis Viennese style became very popular.
1938年,胡德玄在金陵东路新生街(现称永新路)的一家叫义生行的绒线店当学徒。那个时候,新生街的绒线店一家挨着一家,而邻近的棋盘街上则都是呢绒店,最有名的叫“三大祥”,即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
因为胡德玄有文化,又懂点洋泾浜英语,所以,进店半年就从柜面接待提升为会计。进店后的第二年,即1939年的一天,他从报上读到了几则关于许多欧洲犹太难民到上海来避难的消息,据说总数已经达到几千人了,当时也没太在意。不久,便有一个犹太商人到店里来买绒线,因为柜面营业员不懂外语,所以由胡德玄去接待。
那是一位中年犹太商人,一见面,他就很客气地提出:能不能以批发的价格卖给他?胡德玄考虑到对方要的量比较少,所以便以比批发价略高、比零售价低一些的优惠价格卖给他。对方很高兴地说,这包绒线他买去后,是自己加工搞编织品用的。“我住舟山路4号,请你以后有空过来(玩)”,犹太商人非常热情地向胡德玄发出了邀请。胡德玄虽然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句,但实际上那时他连舟山路在哪里都不知道。不过,在随后的生意接触中,他知道了这位犹太商人的名字:斯坦恩·格拉勃。
斯坦恩是1939年3月乘船到达上海的。在此之前,他们夫妇生活在维也纳,那里有自己的房子,可爱的女儿安妮,还有自己的事业。“二战”前,斯坦恩先生获得了博士头衔,过着安定、富足的日子。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崛起后,犹太人的日子便逐渐艰难起来,斯坦恩被纳粹关入了集中营,后来,他有幸被释放,辗转了上海。
还没完全站稳脚跟,他便赶快捎信给妻子,叫她带上女儿安妮赶快到上海来。于是,他的妻子便也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块像诺亚方舟般的栖身地方,它的名字叫上海,虽然遥远,但还安全。就这样,妻子带女儿也到了上海,那时,小安妮才4岁。她那双稚嫩的大眼睛,还没有能力分辨出维也纳与上海究竟有些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