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乃创业能手 维也纳头巾畅销》一文的最后,有“熊建民根据陈云发《虹口往事》书稿整理”这些文字。
我不明白,熊建民是谁?陈云发是谁?为什么要由熊建民根据陈云发《虹口往事》书稿来进行整理?
我在《犹太难民与上海》 第四辑《上海记忆》第137-142页里找到了《十年前,就有人发掘犹太人资料》一文。第四辑的书名为“上海记忆”,通过一系列采访记,发掘了不少独家的上海记忆:最知名的上海犹太难民、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等......
《十年前,就有人发掘犹太人资料》一文,介绍了大作家采访提篮桥街道34位与犹太人做过邻居的老人(小老百姓)的事。为七十年前“上海方舟”的记忆,抢救、挖掘、收集、整理那些被尘封的史料的过程,也是一份重要的“上海记忆”。特此转载此文,作为知情人推荐给大家。
读了此文,我找到了以上疑问的答案,联想起一些往事......
我知道了,是这位大作家陈云发先生在十多年前采访了父母亲、阿拉弄堂里的“老范伯伯”、提篮桥街道的犹太人的老朋友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我知道了,家里珍藏的三张照片是区政府旅游局联系并邀请昔日与犹太难民接触过和共同经商、生活过的数十位老上海居民在霍山公园相聚,并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第一张照片中间站着的那对老夫妇就是我的父母亲(胡德玄、卢铭玉),第三张照片里坐轮椅的老人是“老范伯伯”(范友华)。照片后不久可能是2006年,老范伯伯离世,我的母亲于2013年9月13日离世。
2015年6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纪录片编辑室”的编导曹斓女士找到我父亲时说,年初就接到一个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的任务,从10年前的资料里找到线索。按她的原话,好不容易“挖出”这个老人,并“用心”制作这个节目的。制作完成后,编导曹斓女士给这个纪录片命名为《我和我的犹太朋友》。我知道了,编导曹斓女士找到的那些10年前的资料,或许就是陈云发先生留下的采访的录音素材,或许还有《虹口往事》书稿,或许还有......
现在我知道了,如同家族史那样,父母在“上海方舟”以及以后的许多事是封存在我父亲的记忆里的。找到的这套《犹太难民与上海》丛书,是父亲继续书写回忆录的很好的参考资料。
感谢为记录这段历史而努力的学者、新闻工作者,历史和人民将永远记住你们如何抢救、挖掘、收集、整理那些被尘封的史料。有了你们,世界才会永远记住这段值得纪念的“上海方舟”的历史。
谨以此文,告慰在天国的母亲、“老范伯伯”以及昔日与犹太难民同舟共济的老上海居民。 十年前,就有人发掘犹太人资料资料来源:《上海记忆》(作者:潘真) 第137-142页
2004年,虹口区外办与区旅游局商量着抢救“上海犹太人”史料,请作家陈云发采访犹太人的中国邻居。
作家采访了提篮桥街道34位与犹太人做过邻居的老人,根据现场录音,写出采访记《虹口往事》;同时还写了四集电视专题片的文学本《消融的印痕》,呈现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前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
In 2004, the Foreign Affairs Office and Tourism Bureau of Hongkou District discussed rescuing Jewish-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Shanghai, to which end writer Chen Yunfar was invited to interview Chinese former of the Shanghai Jews.
The writer interviewed 34 senior citizens who were at one time the neighbors of the Jews in the Tilanqiao Area, and created the report "Hongkou's Past" based on these living records.
He additionally wrote the screenplay of the four-episode TV documentary The Fading Imprint, telli


